中國第八次北極科考隊于8月3日至9日在北緯79度至81度航區(qū)開展了7個冰站作業(yè)。
南極作業(yè),需要無人機克服溫度、天氣、磁力線、空域等多種影響因素。
9月4日,中國第七次北極科學考察隊完成北冰洋區(qū)域內(nèi)的科考任務,“雪龍”號科考船于北京時間當日下午駛出北極圈。
機載冰雷達穿透冰層能力超過5000米,冰層深部分辨力達到15米,空間定位精度達到25厘米。
維多利亞地新建站將是我國繼長城站、中山站、昆侖站和泰山站之后,又一個常年科學考察站,站址位于維多利亞地特拉諾灣的難言島,該島面積45平方公里,擁有一片平坦的碎石地海灣,背靠雪山,面朝大海。
2月6日19時左右,黑龍江省科考隊員韓惠軍和顏小平乘機抵達哈爾濱太平國際機場,回到闊別了三個月的家鄉(xiāng),他們此次南極之行充滿波折,闖過了舉國矚目的雪龍?zhí)枏谋焕У狡票娜^程,完成了時間急劇壓縮的維多利亞地艱辛繁重的科考任務,給祖國和家鄉(xiāng)交回了一張漂亮的成績單。
11月7日上午,國家海洋局、上海市人民政府在極地考察國內(nèi)基地碼頭為中國第30次南極科學考察隊舉行了簡樸熱烈的歡送儀式。10時30分,隨著汽笛的一聲長鳴,“雪龍”號奔赴南極執(zhí)行為期155天的科學考察任務。
成功完成新站選址、首次水下測繪、長城站1:1000比例尺中國管理區(qū)地形圖測繪等科考任務,在第29次南極科考中,黑龍江省隊員交出滿意答卷。在南極開展水下測繪,在我國尚屬首次。本次黑龍江省隊員負責測繪華夏灣臨近裸巖處兩平方公里區(qū)域的水深。
冰上卸貨工作完成后,25名內(nèi)陸昆侖隊隊員將從中山站出發(fā),深入南極內(nèi)陸冰蓋1300多公里,到達南極內(nèi)陸冰蓋最高點——位于冰穹A地區(qū)的中國南極昆侖站,進行冰芯鉆探、天文觀測、測繪等科考工作。
就在10月末,我國第29次南極科學考察團即將出行。黑龍江測繪地理信息局的五名測繪隊員非常幸運地加入其中,探尋莽莽冰原的未知秘密。
此次考察線路穿越兩個生物氣候帶,將實現(xiàn)對騰格里沙漠的風沙地貌、湖澤濕地、生物多樣性、文化遺址等多種地理景觀的綜合考察與研究,預計歷時3年。同時利用探地雷達、測量型GPS、地物光譜儀、多期遙感影像等,獲得騰格里沙漠的范圍、面積以及湖泊數(shù)量等基礎(chǔ)性數(shù)據(jù)。
在1月8日至10日,我國第27次南極科學考察隊選取埃默里冰架東部430平方公里區(qū)域展開了拉網(wǎng)式航空攝影測量。這是我國首次開展埃默里冰架航空攝影測量。
近日,參加第26次南極科考的南極內(nèi)陸考察昆侖站隊黑龍江省科考隊員,在-30℃的環(huán)境中開始了測繪工作,但是如果最高點的氣溫降到-40℃以下,科考隊將考慮撤離。
中國第26次南極考察隊于12月5日順利到達中國南極中山站附近海域,測繪科考任務也即將展開。
上周末,由14名地質(zhì)專家、探險家等組成的“為中國找水”科考隊回到成都。昨日,科考隊隊長、橫斷山研究會首席科學家、中國治理荒漠化基金會專家委員會副主任楊勇,在其家中接受本報記者專訪,講述本次科學考察的成就及驚驗歷程,并透露他們的驚喜發(fā)現(xiàn):長江長長了10公里!
11日10時30分,隨著國家海洋局副局長陳連增一聲令下,搭載首批160余名科考隊員的“雪龍”號考察船,徐徐駛離上海外高橋的中國極地考察國內(nèi)基地專用碼頭,開始了我國第26次南極科考之旅。
我國第26次南極科學考察隊將在上海集結(jié),計劃于10月11日乘坐“雪龍”號極地科學考察船奔赴南極。武漢大學有4人入選考察隊,還有一人將出征格羅夫山。
記者昨天從有關(guān)部門獲悉,中國第26次南極科考隊日前正式組成,黑龍江測繪局將有3名科考隊員隨隊前往南極,參加南極長城站和昆侖站的科考任務。據(jù)介紹,第26次南極科考隊將于10月11日從上海出發(f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