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互聯(lián)網技術的發(fā)展,云計算或許能為這一問題提供解決方案。在6月5日舉行的第五屆云計算大會上,中國工程院院士李德毅表示,云計算能提供定位精度校正服務,它與定位導航結合催生的位置服務,可使定位精度達到1米。
作為信息行業(yè)的主旋律,云計算給人們的生活帶來意想不到的改變,它越來越深入地服務于各群體,甚至改變整個社會的消費形態(tài)。
“在所有的改變與服務中,位置服務是最顯著的。”李德毅在大會報告中表示。
美國學者在1994年提出位置服務的基本內容:你在哪里、和誰在一起、附近有什么資源。李德毅指出,“作為個人賴以生存的最基本的信息要求,位置服務在當今綜合了社交、位置和移動的特點,成為移動互聯(lián)網時代最接地氣的云計算”。
隨著智能移動設備的普及應用,位置服務“無人不用、無時不需、無所不在”。“云計算與定位導航結合可以催生位置服務,這種結合使得云計算成為一個基礎設施。”李德毅同時為與會者設想了搖一搖的新應用——超農對接。
“超市和農場進行對接,按照一定平方公里的范圍搖一搖,今天哪里有新鮮的油菜,不要送到新發(fā)地去,直接送到超市就行。”李德毅說,這些服務都基于云計算的校正定位精度服務。
據了解,北京市有二十多個地標點,測繪部門有這些地標點清晰的經度、緯度、高度數據。在李德毅眼中,這些地標點會成為精準定位的助手。
“我們將太空中的GPS和北斗系統(tǒng)與地面的移動通信網絡基站、測繪部門的地標點相結合,用GPS和北斗定位,并通過地區(qū)性的連續(xù)探討機制進行校正,使得精度從原來的100米提高到1米。”李德毅表示,“這樣老百姓訪問精度服務中心的時候,用1角錢就可以把經度、緯度、高度送過去,再用1角錢返還回來,從而解決了問題。”
李德毅在接受采訪時表示,云計算與導航結合形成的定位服務成熟以后,還可以解決找尋老年人與小孩的問題。“給老年人和小孩帶上一個手環(huán),就可以知道他的經度、緯度、高度,誤差不過1米,即使走丟了也能很方便地找回。”
“在中國任何一個城市,上網不掉線幾乎不可能。寬帶不寬,或者假寬帶,就難以實現云計算。”在談到寬帶問題時,李德毅如是說。
“千兆到小區(qū)、千兆到中小大樓;百兆到家,到固定設備,到3D打印機;10兆到人,到移動設備。”李德毅在接受采訪時提出了我國寬帶發(fā)展的目標,“如果運營商能給我們提供這樣最基本的寬帶‘馬路’,云計算在中國的問題將得以解決。”(孫愛民)
{{item.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