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日,奇虎360(以下簡稱“360”)聯手國內家電制造商海爾發(fā)布第三款360特供機“超級戰(zhàn)艦”。由于這款手機硬件配置強大,價格實惠,被不少手機粉絲戲稱為360針對小米手機的又一攻勢。此前,360C E O周鴻祎和小米C E O雷軍之間爆發(fā)的“小3之戰(zhàn)”(小米手機V s360手機)已持續(xù)了兩個月有余。因此,此次360聯手海爾推出“超級戰(zhàn)艦”手機,被不少業(yè)內人士解讀為“小3之戰(zhàn)”的延續(xù)。
對于近期沸沸揚揚的“小3之戰(zhàn)”,多數業(yè)內人士在接受《經濟參考報》記者采訪時表示,360和小米之間的針鋒相對,事實上僅僅是移動互聯網時代,入口爭奪戰(zhàn)的預演。隨著越來越多的互聯網公司開始涉足智能手機業(yè)務,未來以智能手機為核心的市場競爭將會愈演愈烈。
周鴻祎Vs雷軍
在“小3之戰(zhàn)”中,周鴻祎不斷質疑雷軍,就小米手機的成本、利潤、配置、營銷手段等問題向雷軍開炮,隨后雷軍也針鋒相對地予以回應。隨著兩人的你來我往“小3之戰(zhàn)”不斷升級,最終演變成為行業(yè)內的又一公共事件。
5月4日,周鴻祎高調宣布推出360特供機。其推出的時間耐人尋味,與小米手機推出青春版是同一天。之后的一段時間,周鴻祎陸續(xù)的發(fā)布了有關360手機的相關細節(jié):首先是“手機零利潤”、然后再曝光“合作廠商是華為”等等,可謂賺足了公眾的眼球。
周鴻祎推廣自己的手機本無可厚非,但有網友認為,周鴻祎暗指小米手機是“粗糧手機”,矛頭直指小米雷軍,突出了小米手機存在問題,趁機推廣360特供機。盡管外界有不同的聲音,但360和小米卻相安無事。
5月18日小米推出新款小米手機青春版。據小米官網透露,不到11分鐘,小米的這款青春版手機就賣出了15萬臺。如果這一數據屬實,說明這款定價1499元的雙核1.2G的手機很受歡迎。但巧合的是,就在小米青春版手機推出不到半天時間,360也宣布推出首款360特供機——— 1.0G雙核華為閃耀手機,而且價格與小米青春版定價相同,都是1499元。
360的舉動,很快就被小米理解為“砸場子”。小米聯合創(chuàng)始人黎萬強公開回應說“某‘特供’手機雙核1G,卻敢標價1499的價格,如果小米推出的是1G手機,價格只會高于999元。”言外之意,就是360的性價比不高。
面對黎萬強針對360的說法,周鴻祎發(fā)表回應說,歡迎降價,歡迎競爭,只要最后讓消費者獲益就行。
很快雷軍就加入了這場論戰(zhàn)。雷軍說:“要論口水戰(zhàn),這個人的確暴強。但是技術上,他畢竟還沒有入行,不要講外行話愚弄大眾,更不要隨便外包一款機器來糊弄老百姓!還是建議多花點時間研究產品和技術。”顯然,雷軍指的“這個人”,就是周鴻祎。
隨后,周鴻祎在微博中回應雷軍:“憑什么其他手機廠商不能做互聯網手機,大家競爭肯定能做出性價比最好的手機。您是否覺得誰也不能碰您的奶酪?您這不就是機霸么,欺行霸市。”
隨后,周鴻祎和雷軍,以及兩家公司的相關人士,又針對兩家公司的手機硬件問題你來我往。“小3之戰(zhàn)”逐漸升溫。
6月10日,周鴻祎通過微博稱,小米手機公司作價40億美元獲取新一輪融資。周鴻祎的這一說法,一度被雷軍指責為“編造融資文件”,雙方再度交火。6月26日,雷軍正式宣布,公司獲得第三輪融資2.16億美元,公司估值達到40億美元。這一數字,與周鴻祎透露的數字完全相同。
這期間,周鴻祎一改之前口吻,開始力挺小米手機模式,稱其有可能顛覆手機行業(yè):“恭喜小米作價40億美元融資成功,其他做手機的同學要努力了。其融資文件透露今年賣300萬到500萬部手機,每部利潤七八百元,總利潤為25億元人民幣,不按互聯網公司就按硬件公司十倍PE算,公司價值250億元人民幣合40億美元。唯一挑戰(zhàn)就是如何保持每臺手機的豐厚利潤以及銷量。”
對于周鴻祎的溢美之詞,雷軍6月11日發(fā)表微博作出回應,“今年第一季度,蘋果和三星賺了手機行業(yè)利潤的99%,其他所有公司,包含H T C、N O K IA、M O T O等高富帥也只有1%。手機行業(yè)競爭激烈,想賺錢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不要無恥編造‘融資文件’或融資內幕來詆毀抹黑小米。”
雷軍稱,在談判最最艱難的時候,周鴻祎提前散布小米融資成功的消息,讓融資談判難度大增。“你可以說雷軍正在談融資,但周鴻祎卻說,雷軍已經融資成功了,估值40億美元。這不是陰人嗎?我的投資人會怎么想。”
“說我陰他(雷軍)融資?這個說法不成立。其實雷軍第三輪融資做了很長時間,任何融資都有很多坊間消息的流傳。實際上,他6月26日突然宣傳融資成功,其實當時融資早已經結束,不可能是因為我透露風聲,影響他融資。”周鴻祎這樣回應雷軍。
在微博上你來我往交手了三四十回合后,“小3之戰(zhàn)”也喜劇性地進入了高潮———周鴻祎通過微博向雷軍發(fā)出邀請:“約你見面談一談,下周一上午十點朝陽公園。”這立刻被一些好事者解讀為周鴻祎“單挑”雷軍所下的戰(zhàn)書,但對于周鴻祎的“約見”,雷軍則在微博中輕描淡寫地回應“兒戲了”。
目前“小3之戰(zhàn)”逐漸平息,但有業(yè)內人士指出,“小3之戰(zhàn)”的本質其實并不是周鴻祎和雷軍之間的個人恩怨,也遠非兩家公司之間的競爭那么簡單,而是移動互聯網時代,入口爭奪戰(zhàn)的預演。周鴻祎和雷軍作為目前國內IT行業(yè)的領軍者,都想在未來的移動化聯網時代,占據更大的市場份額。而360和小米,也很有可能在移動互聯網市場直接交手,因此導致了這場讓業(yè)內高度關注的“小3之戰(zhàn)”。
雷軍的“硬實力”
移動互聯網仿佛一個無盡的金礦,不但互聯網企業(yè)趨之若鶩,也讓不少互聯網之外的企業(yè)蠢蠢欲動。但要想進入移動互聯網市場,并且占據一定的市場份額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傳統(tǒng)互聯網企業(yè),以及不少家電企業(yè),在進入移動領域時并不順利,這迫使他們不定地思考和嘗試進入移動互聯網的方式。最早是門戶,后來是搜索,再后來是瀏覽器、操作系統(tǒng),現在是智能手機———原因很簡單,智能手機離用戶最近,對用戶的爭奪或許要從這里開始。
雷軍,被業(yè)內稱為中國最懂互聯網的人之一,早早就意識到了手機作為移動互聯網入口的重要性。雷軍介紹小米名字的由來時,表示米字拼音是m i,就是M obile Internet兩個單詞首字母的縮寫。而為了拿下移動互聯網市場,雷軍選擇了一條從硬件突破的道路。
既然要走一條硬件之路,雷軍的小米就要有足夠的硬實力。事實上,小米的實力也足夠硬。首先,雷軍為小米打造了一個夠硬的涉及團隊,這個團隊包括來自原谷歌中國工程研究院副院長林斌、原摩托羅拉北京研發(fā)中心高級總監(jiān)周光平、原北京科技大學工業(yè)設計系主任劉德、原金山詞霸總經理黎萬強、原微軟中國工程院開發(fā)總監(jiān)黃江吉和原谷歌中國高級產品經理洪鋒。這些牛人湊在一起,足以保證小米手機的“硬度”。
其次,雷軍又為小米打造了一身讓人無法小覷的硬件:4英寸大屏幕、高通1.5G雙核處理器、800萬攝像頭、1G內存。這樣的配置,和三星等國外主流智能手機配置看齊,甚至有所超越。而更讓人驚喜的是,如此過硬的配置,售價卻僅僅只有1999元,遠遠低于國外品牌售價。
最后,小米手機的軟件也不含糊。盡管小米手機采用的M IU I是基于谷歌的安卓系統(tǒng),但小米團隊卻根據中國用戶的使用習慣,進行了多少數千項的優(yōu)化和重新定制。更讓人意想不到的是,小米團隊每周都會對M IU I進行更新和升級,使得小米手機在軟件方面,總能帶個用戶新的驚喜。
正是因為有如此的硬實力,小米手機一經面市,就引來搶購。之前的多輪銷售,都是當天被一搶而空。盡管目前小米尚未透露小米手機的具體銷量,但有市場人士進行統(tǒng)計后認為,從去年年底小米手機正式推出到今年6月底,小米手機的銷量,可能已經超過了250萬部。據悉,目前小米手機的代工廠英華達,每天的生產能力已經達到了2 .5萬部小米手機。據小米公司聯合創(chuàng)始人黎萬強透露,“今年小米手機銷量有望突破500萬臺,這也是國產手機單款銷量的紀錄”。
盡管小米的發(fā)展勢頭不錯,但也有人認為,小米手機缺少核心競爭力,隨著越來越多的廠商推出各自高性價比的手機,小米可能不再是消費者唯一認可的手機。
事實上,目前國內包括魅族、oppo、聯想、華為、中興等廠商推出的智能手機,在軟硬件的配置上,并不遜于小米手機,而且價格同樣實惠。另外,小米推出新款手機的能力目前還很有限,從去年年底小米手機問世,到今年6月推出小米手機青春版,總共只推出了2款手機。而同一時期,三星等國外廠商,以及H T C等國內廠商,已經推出了多款手機。這意味著小米手機可能在快速更迭的手機硬件競爭中,失去優(yōu)勢,同時也無法以多樣的機型,吸引不同類型的消費者。
“最重要的是,小米的核心競爭力并不問題,包括高性價比的硬件,以及自己優(yōu)化的手機操作系統(tǒng)。這些沒有為小米手機設置一個高的競爭門檻,其他廠商也能模仿。因此,小米手機能否走得更遠,還要拭目以待。”一位業(yè)內人士這樣對《經濟參考報》記者說。[page]
周鴻祎的“軟手腕”
和雷軍不同,周鴻祎走在爭奪移動互聯網入口時,玩的是“軟手腕”。
周鴻祎在過去半年,多次重申移動互聯網的重要性,以及360要抓住移動互聯網機遇這一決心。和小米相比,360的最大優(yōu)勢在于巨大的用戶基礎。小米需要通過制造和銷售價廉物美的手機———還不一定賺錢,來積累用戶。而360已經擁有超過4億的用戶,因此360需要做的,只是讓這些用戶逐漸使用360的移動互聯網產品。因此,周鴻祎采取了和小米截然不同的路線———將360的軟件實力、服務實力,以及對互聯網的經驗,與傳統(tǒng)手機制造商結合。
之所以這樣做,是因為周鴻祎看到一個行業(yè)趨勢:純做硬件的廠商,包括諾基亞、H T C、黑莓、摩托羅拉日子都越來越不好過。相反,蘋果、谷歌、亞馬遜等軟件、互聯網公司的移動終端卻越來越火。他認為,這是一個強烈的信號,手機硬件產業(yè)一定會被軟件和互聯網所改變,互聯網的商業(yè)模式開始顛覆傳統(tǒng)的手機終端制造業(yè)。
對此,周鴻祎開始復制360的開放平臺戰(zhàn)略。在發(fā)布“超級戰(zhàn)艦”手機的當天,周鴻祎表示,360并不會去做手機,而是會同有經驗的制造商一起,打造手機。而在同一天,周鴻祎還拋出了360智能手機開放平臺的戰(zhàn)略。
周鴻祎介紹,360聯合其他手機廠商共同打造智能手機開放平臺,在這個平臺上推出多款高性價比的智能手機。作為一個平臺,360不做手機,由專業(yè)的硬件廠商生產手機;360不賣手機,有專業(yè)的電子商務公司提供銷售平臺。360與手機廠商合作,幫助手機廠商實現商業(yè)模式互聯網化、產品體驗互聯網化、營銷推廣互聯網化、銷售互聯網化。
“360幫助手機廠商向互聯網轉型,作為回報,手機廠商于360合作,在其發(fā)售的智能手機上向用戶提供優(yōu)質的互聯網服務。”周鴻祎這樣解釋360和手機廠商的合作模式。
360總裁齊向東則補充:“總體來看,360為用戶做了‘四替’工作:替用戶選機型、替用戶選配置、替用戶談價格、替用戶監(jiān)督售后服務。因為360不從銷售中賺錢,因此360的“屁股”是與消費者坐在一起的。”
360的這一“軟手腕”其實延續(xù)了之前開放平臺的思路。一方面,360不參與生產、銷售、售后服務,降低了參與市場競爭的直接風險,也避免了用戶的責難;另一方面,360卻能以軟件和用戶資源為工具,連接手機生產的上下游廠商,聚攏行業(yè)資源。
從周鴻祎宣布推出360特供機開始,短短2個月時間內,360已經攜手華為、阿爾卡特、海爾三家國內外廠商,推出了三款性能各異的智能手機,足以說明360的智能手機開放平臺,已經開始得到手機制造廠商的認可。
“小米是其他手機廠商的對手,而360卻是朋友,特別是像海爾這樣在軟件開發(fā)和互聯網方面缺乏經驗廠商,和360結盟,不但可以獲得技術支持,更能有效地將360的用戶資源轉換成自己的消費者。”上述業(yè)內人士這樣說。
但外界也指出,360的“軟手腕”同樣存在一個隱患:360的優(yōu)勢是互聯網安全,目前360已經開始在智能手機上為用戶提供安全軟件以及各種服務。但這些軟件和服務都是免費的,360的智能手機開放平臺能都快速發(fā)展,將取決于未來能否給手機廠商提供安全軟件之外的各種服務。如果不能幫助提升產品競爭力和銷量,那么360的“軟手腕”就將進入瓶頸期。
不過,也有業(yè)內人士認為,360的戰(zhàn)略更類似于谷歌,風險小、收益大,一旦布局成功,將獲得更多的業(yè)內同盟和資源,有利于公司的進一步發(fā)展。
移動互聯網入口爭奪戰(zhàn)
“‘小3之戰(zhàn)’其實只是移動互聯網入口爭奪戰(zhàn)的一次預演,未來隨著越來越多的公司進入這一領域,競爭將更加激烈。”IT業(yè)資深分析師王一江向《經濟參考報》記者這樣說。他認為,目前傳統(tǒng)手機制造商、互聯網公司、家電廠商,以及電信設備制造商,圍繞智能手機領域的競爭,和之前業(yè)內的瀏覽器大戰(zhàn)、A PP大戰(zhàn),沒有本質區(qū)別,都是想通過一個快捷的渠道獲得用戶,進而獲得流量和穩(wěn)定的營收。只不過,便攜性使得智能手機成了目前,最接近用戶的入口。
事實上,除了360和小米,不少互聯網巨頭都已經開始悄然布局各自的智能手機戰(zhàn)略。目前,百度、阿里巴巴、盛大均采用合作的方式,和手機制造商聯合推出了各自的智能手機,并在手機中內置了各自公司的應用。除此之外,傳統(tǒng)的IT企業(yè)和電信設備制造商,也已開始通過智能手機等移動設備,朝移動互聯網領域下手。
今年5月上旬,聯想集團正式宣布將在武漢建立聯想(武漢)產業(yè)基地。作為集移動互聯網終端研發(fā)、生產和銷售于一體的綜合產業(yè)基地,未來五年,該基地總投資將超過50億元,預計2013年10月竣工投產。
對此,業(yè)內人士普遍表示,作為國內乃至國際上舉足輕重IT企業(yè),聯想此次宣布在武漢建立專門的移動互聯網產業(yè)基地,說明其正在加速推進移動互聯網戰(zhàn)略。其實,早在2011年11月29日,聯想就正式公布了自己的移動互聯網戰(zhàn)略,推出針對個人用戶的云服務;同時還推出了新樂Pad移動終端。
一向以電信設備研發(fā)制造見長的華為,今年上半年在移動互聯網市場也是動作不斷,除了和三大運營商合作,推出了多款物美價廉的智能手機外,還將在今年第二季度推出全球最薄的ascendP1S智能手機。
對此,多位業(yè)內分析師向《經濟參考報》記者表示,聯想、360、華為等公司的近期舉動,意味著國內IT巨頭,正在加速推動各自的移動互聯網戰(zhàn)略。此前小米、百度、阿里巴巴、騰訊、盛大等眾多IT大佬,已經通過獨家研發(fā)或合作的方式,推出了各自的智能手機和與之相關的移動互聯網戰(zhàn)略。隨著聯想等公司的深度介入,國內移動互聯網市場的競爭將日益激烈,特別是以智能手機為代表的移動終端市場,將進入全面競爭時代。
易觀智庫統(tǒng)計數據顯示,截至2011年底,中國移動互聯網用戶規(guī)模已達4.31億,2012年則有望突破6億大關。與此同時,移動終端設備的市場需求也將水漲船高。根據調查機構M eraki統(tǒng)計數據,2011年6月份開始,移動設備出貨量已超過PC和筆記本電腦。在這樣的大背景下,國內IT企業(yè)果斷選擇轉戰(zhàn)移動互聯網領域,符合業(yè)內的趨勢,將有助于企業(yè)未來的業(yè)績增長。
艾瑞咨詢產業(yè)研究院院長曹軍波向《經濟參考報》記者介紹,移動互聯網產業(yè)前景有目共睹,但整個產業(yè)格局卻還未形成,因此在未來一段時間內,業(yè)內巨頭之間的競爭將會非常激烈。
事實上,各大廠商在移動互聯網領域的舉動,與之前業(yè)界的瀏覽器、輸入法大戰(zhàn)有相似之處,無非是為了獲得移動互聯網的入口,并從入口獲得數據、獲得用戶,進而獲得收益。王一江重申,相較其他入口形式,以手機為主的移動終端,和用戶之間的關系更加緊密,也更容易獲得用戶。而這正是國內IT巨頭紛紛推出各自智能手機手機和相關戰(zhàn)略的根本原因。
{{item.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