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顆SOHO探測器拍攝到的掠日彗星,它正沖向太陽。它最早由波蘭彗星搜尋者邁克·庫薩克(Michal Kusiak)發(fā)現(xiàn)。

北京時間1月13日消息,太陽剛剛經(jīng)歷了一次風暴——不是耀斑爆發(fā),不是炙熱的等離子體,而是一群冰雪球:彗星。
“這場彗星風暴始于去年12月13日,于當月22日結束,”卡爾·巴滕斯(Karl Battams)說,“他來自華盛頓的海軍研究實驗室,在那段時間內(nèi),太陽和太陽風層探測器(SOHO)探測到了25顆沖向太陽的彗星,這實在太瘋狂了!”
這種彗星被稱為“掠日彗星”(sungrazers),它們并不罕見。SOHO 探測器平均每幾天就會發(fā)現(xiàn)一顆。它們沖向太陽,并在太陽的高熱下?lián)p失揮發(fā)性冰雪物質(zhì)而分崩離析。不過,巴滕斯說:在短短10天內(nèi)出現(xiàn)25顆這樣的彗星,這是前所未有的。”
“這些彗星是10米級別的,大小相當于一間屋子或一幢房子,”馬斯洛·奈特(Matthew Knight)說。他來自亞利桑那旗桿鎮(zhèn)的洛威爾天文臺。“不過,對于彗星來說,這可是很小的個頭。”
SOHO探測器非常適合擔任這項尋找掠日彗星的工作。飛船上帶有日冕儀,它能遮擋太陽的光芒,制造人工日食,從而暴露出其附近天空中較為暗弱的天體,而這是地面上的望遠鏡無法做到的。每天,全世界各地的天文愛好者們會仔細檢查衛(wèi)星發(fā)回的圖片,從中搜尋彗星目標。自從SOHO探測器1996年升空以來,通過這種方法已經(jīng)找到了超過2000顆彗星。這是前所未有的記錄。
巴滕斯和奈特認為,2010年12月份的彗星風暴可能預示著更大規(guī)模的掠日彗星風暴即將到來。其中有一些可能甚至大到肉眼可見,甚至白天也能看到的亮度。
巴滕斯說:“這只是時間問題,我們知道外面還有更大的彗星體。”
池谷-關彗星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1965年它突然出現(xiàn),迅速接近太陽,并在距離太陽表面僅45萬公里處掠過。由于池谷-關彗星的彗核較大,直徑超過5公里,因此得以逃過在太陽炙烤下被毀滅的命運。它也由此成為過去數(shù)千年來最為明亮的大彗星。日本的觀測者們報告他們在清晨太陽的旁邊看到了它的身影。不過,人們?nèi)匀话l(fā)現(xiàn)它在近距離飛掠太陽之后分解成了至少3個碎片,并逐漸遠離太陽。類似的例子還在1843年,1882年,1963年和1970年出現(xiàn)過,雖然沒有這么極端。
這些掠日彗星之間都存在著緊密的聯(lián)系。天文學家將它們稱作“克魯茲掠日彗星群”( Kreutz family)。這個名字源于19世紀的天文學家海因里希·克魯茲(Heinrich Kreutz),他是首位對這一彗星群進行研究的人。而在現(xiàn)代,對它們的研究作出重大貢獻的人要數(shù)哈佛小行星中心(MPC)的布萊恩·馬斯登(Brian Marsden,1937-2010)博士了。他仔細計算了這一彗星群成員的軌道,認為它們應當源自一個單一大彗星的分裂產(chǎn)物,時間發(fā)生在12世紀,很可能就是出現(xiàn)于1106年的大彗星。根據(jù)馬斯登的分析,明亮的池谷-關彗星,以及較暗弱的其他掠日彗星其實都是那顆大彗星產(chǎn)生的大小不一的碎片。
噴氣推進實驗室(JPL)的研究人員澤但尼克·瑟卡尼那(Zdenek Sekanina)和保羅·克達斯(Paul Chodas)分析了這顆被認為是掠日彗星母體的大彗星的解體模式。2007年,他們在《天體物理學報》發(fā)表了研究結果,認為還有更多更大的碎片正在“路上”。而奈特獨立進行的數(shù)據(jù)分析也支持這種觀點。
他指出:“自從SOHO衛(wèi)星發(fā)射升空至今,一直有克魯茲略日彗星增長的趨勢。”在一張奈特發(fā)表于2008年的博士論文圖表中,可以看到SOHO探測器在1997年發(fā)現(xiàn)了69顆略日彗星,而在2010年發(fā)現(xiàn)了200顆。“這種增長趨勢是驚人的,是無法用SOHO的技術升級或彗星搜尋者們的技藝精湛來解釋的。”
池谷-關彗星出現(xiàn)之前有沒有類似的彗星風暴作為前兆沒人知道。
“在日冕儀被送上太空之后的這么多年里我們從未看到過真正的大彗星,”奈特說。“要知道,1965年的時候還沒有SOHO衛(wèi)星呢,當然也就沒辦法知道在池谷-關彗星出現(xiàn)之前究竟沒有有過大量的彗星風暴作為前兆。或許出現(xiàn)過每年200顆的規(guī)模,或許是1000顆。除非有更多的信息,否則我們沒辦法得知多久之后會出現(xiàn)一個大彗星。”不過巴滕斯給出了一個建議:“請關注SOHO探測器的消息吧。”(晨風)
{{item.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