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8月20日8時38分,中國航天員聶海勝成功開啟天和核心艙節(jié)點艙出艙艙門,截至10時12分,航天員聶海勝 、航天員劉伯明身著中國自主研制的新一代“飛天”艙外航天服,已先后從天和核心艙節(jié)點艙成功出艙,并已完成在機械臂上安裝腳限位器和艙外工作臺等工作,后續(xù)將在機械臂支持下,相互配合開展空間站艙外有關設備組裝等作業(yè)。期間,在艙內的航天員湯洪波配合支持兩名出艙航天員開展艙外操作。
我國空間站工程使用的空間站各艙段、載人飛船、貨運飛船、中繼衛(wèi)星及其發(fā)射使用的長征系列運載火箭均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研制,工程其他分系統(tǒng)也有航天科技集團所屬相關單位參與。
7月4日,我國載人航天工程空間站階段的首次出艙活動圓滿成功。與空間站階段第一次出艙活相比,本次出艙活動有哪些不同呢?
▲ 央視新聞報道:第二次出艙活動的變化
Q1
第二次出艙主要干點啥?
□ 抬升一個全景相機
□ 安裝一套擴展泵組
這些工作服務于空間站建造任務,也是為了全面涵蓋關鍵技術驗證的要素。
Q2
程序上有何變化?
大的程序上沒有變化,只是在各個工作塊之間的時間分配上做了一些調整,包括天地溝通等方面。通過精簡調整,提高航天員的工作效率。
有關調整變化已與天上的航天員溝通。8月16日,航天員與地面進行了出艙程序演練,進行了機械臂的在軌操作,進一步熟悉固化了出艙程序。
Q3
航天員做了哪些準備?
由于執(zhí)行出艙任務的航天員做了調整,因此航天員對艙外航天服的尺寸進行了調節(jié),更換了手套型號,補充了艙外航天服攜帶的消耗品。此前,航天員完成了艙外航天服的狀態(tài)確認。
航天員在出艙前還開展了一系列身體檢查,確認身體狀態(tài)良好,同時也要確保在數(shù)小時的出艙活動中體能狀態(tài)良好。
{{item.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