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想到用“肩膀上的印記,測繪人的勛章”這一標題來寫這篇文章時,我的內(nèi)心是澎湃的,甚至用激動來形容都不為過。因為我看到的是一張張黝黑的臉龐,一幕幕的堅韌與頑強,面對高溫酷暑,失敗挫折,他們用測繪人特有的優(yōu)良品質(zhì)堅守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

7月的克拉瑪依烈日燃天,熱浪襲卷著大地,呼吸的空氣中透著絲絲灼熱,干燥無風,太陽無情的榨取著每一絲潮濕。筆直的201省道,猶如一條黑色飄帶搖曳在廣袤的戈壁中,在這條黑色飄帶中閃爍著六顆紅色的寶石,在以灰、黃為基本色的戈壁中顯得格外醒目。而這六顆寶石就是自治區(qū)第一測繪院二分院的二等水準組,他們頂著烈日,扛著3米的水準標尺和水準儀在近40度的高溫中頑強工作。
巴圖新就是這支水準組的作業(yè)組長,提起巴圖新在新疆測繪局那絕對是一個傳奇,他吃苦耐勞,勇于挑戰(zhàn)的精神影響著他身邊每一個人,早些年就被人們冠以“沙漠王子、戈壁黃羊”等美譽,新疆的天山南北、戈壁荒漠、雪山草原都留下了他堅實的足跡。年近50歲的他從事測繪行業(yè)近30年,并且30年如一日的奮戰(zhàn)在測繪外業(yè)的第一線,他曾在新和的鹽堿地兩天徒步45公里做像控點;他曾在塔克拉瑪干沙漠里翻越沙海打水準;他曾在伊犁的高山雪線上堅守3天觀測GPS……30年的測繪路,他以戈壁為家,以胡楊為伍,走到哪就吃到哪,活干到哪就睡到哪,鞋底磨穿了,衣服磨破了,可他的意志卻被磨礪的愈加堅不可摧。
如今,他再一次的勇挑重擔,帶領(lǐng)5名年輕同志完成“新疆現(xiàn)代大地控制網(wǎng)”建設(shè)項目中二等水準的觀測任務。“克商線”是巴圖新小組承接的第一條水準線路,全程約160公里,沿途穿越二等水準點23個,本條水準線路從克拉瑪依市出發(fā)測至奎屯,最終到達沙灣縣城以北38公里的商戶地鄉(xiāng)。根據(jù)二等水準的規(guī)范要求,天氣晴好、溫度適宜,施測過程順利的情況下每天也就只能測7到9公里,可這種順風順水的情況卻是極少數(shù),7月的克拉瑪依白天最高氣溫可達40度左右,太陽的炙烤使得公路路面溫度高達50度以上,瀝清路面變軟極易造成儀器角架與尺樁下沉,儀器觀測標尺時劇烈的大氣折光猶如滾滾熱浪使得儀器無法精確觀測,面對這諸多的不利因素巴圖新果斷調(diào)整作業(yè)的時間段:早上7點開始觀量,13點結(jié)束測量;下午17點開始觀量,21點結(jié)束觀測。經(jīng)過時間調(diào)整,有效的避開每天的高溫時段,使得所測數(shù)據(jù)更為準確,人員防暑安全得以保障。
日復一日,巴圖新每天機械式的重復著每一個觀測步驟,由于在公路上施測,安全是重中之重,為了醒目,作業(yè)人員不得不身著紅色信號服,還要套上安全警示馬甲,頂著火辣的太陽,喝下的水全變成汗揮發(fā)了,汗水一次次的將衣服浸濕,每個人的衣服背部都有著不規(guī)則的白色汗?jié)n,形狀蜿蜒曲折……巴圖新肩扛水準儀步履輕快的向下一測站前進,大家都知道只要他進入工作狀態(tài),幾乎沒有任何事能上他停下來,他本來就不白的膚色被曬的黝黑,也許是高強度的工作節(jié)奏使他無暇去修邊幅,兩腮黑灰色的胡茬也更顯出測繪人的粗獷。
每個夜晚來臨的時候,是水準組最愜意的時光,回到駐地脫去如盔甲般的信號服(由于汗水里的鹽份浸潤,衣服變得硬而酸臭),沖個熱水澡,放松的躺在床上,點上一根煙,用測繪外業(yè)人常說的一句話來形容這種狀態(tài)就是“這才叫生活。”是啊,測繪人對幸福的定義就是如此簡單。
細心的人不難發(fā)現(xiàn)巴圖新的右肩上總有一塊塊紅黑色的斑塊,外行人當然不知道這些印在肩上的斑塊是什么,可測繪人都明白,這是常年肩扛儀器角架磨出的印記。這些印記不僅僅印在了測繪人的身體上,同時也印出了一條條高速公路,印出了一棟棟高樓大廈,更是印在了偉大祖國的版圖上。頑強進取的測繪人,這肩膀上的印記,正是我們測繪人的勛章。(新疆測繪地理信息局 二分院 曹虎)
{{item.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