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5日,第五屆“地理信息開發(fā)者大會”(World Geospatial Developers Conference,WGDC)在北京國家會議中心隆重開幕。大會由空間信息產業(yè)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服務平臺泰伯主辦,秉承不斷引領和促進空間信息技術創(chuàng)新與變革的宗旨,WGDC已走過五個年頭,如今成為全球最具前瞻性的跨界創(chuàng)新風向標。
在智慧城市高峰論壇上,RIEGL China總經理 Nikolaus Studnicka作了“激光雷達在無人機及其它平臺的應用”為主題的精彩演講,以下是演講實錄(尚未經本人核實)。
Nikolaus Studnicka:大家好,我是Nikolaus Studnicka,來自奧地利。我主要負責公司的中國市場。首先我想簡單介紹一下地圖制作的變遷,介紹一下我們公司在地面移動、無人機、激光掃描儀方面的這些產品。
地圖制作的變遷。在1644年我們有了首批的地圖,當時的這些都是禁止;然后80年代每七年更新一次地圖,到現(xiàn)在就是移動端了,都是動態(tài)的。所有的變化都是從二維到三維。
在80年代項目都是獨立單一的,到90年代有了一些工作組,到現(xiàn)在所有的都是相聯(lián)合的。下面講一講什么是雷達?什么是激光掃描儀?
這是非常快速和準確的是三維的,有非常多的感應器。這個視頻里面展示了首先是靜態(tài)的激光掃描儀,有移動的有機載的以及無人機的。
精度是5到25毫米,采集速度最高達到1000,測量范圍1到6000米。那么為什么3D數字在GIS里面如此重要,我給大家舉一個例子。
這是奧地利火車鐵軌的圖,我們根據這個分析來在避免噪音的地方建無人區(qū)。
下面介紹一下我們的產品,這些產品在我們展臺都是有展出,這一款是地面掃描儀。
我們兩周年時在奧地利做一個連續(xù)八小時掃描,它的設計是全長五千米。這個就是我們當時采集數據的三種圖。這個圖上所有彩色的點都是掃描點,在8小時內掃描五千米,大概每10米有
一個掃描點。這個數據精度是3到5毫米全部是全自動上傳的。這就是點云的動態(tài),首先就是注冊然后開始掃描。這是一款可進行APP開發(fā)的掃描儀,今天在座有很多是開發(fā)者大家肯定對這個很
感興趣,這就是有關拼接的掃描儀。
下面就是移動掃描儀,圖中是我們一個月前在香港做的移動掃描。
在車內有一個控制系統(tǒng)有一個屏幕,操作是十分便捷的,我們用了LiDBK的攝影機。這個香港項目十分的復雜,這塊地區(qū)基本上沒有GPS,我們點云大概是每兩厘米就有一個。首先是從一
個靜止掃描儀開始的,但是可以獲取這個路面所有的情節(jié)。這就是無人機激光掃描系統(tǒng)上面是完整的架構,它是有一些激光掃描系統(tǒng)和攝影頭組成的。
視頻中是我同事在奧地利做的無人機掃描,全程都是遠程控制。這個云點這些精度是小于1厘米的。如何把這些數據用到GIS系統(tǒng)里面,是可以通過一個LAS的形式。還有E57,這是美國的
數據交換的系統(tǒng)。LAS有四個版本,有詳細的數據記錄,F(xiàn)ILE代表的是三維的數據,還有密度,還有其他的一些數據。有時因為需要統(tǒng)計出來的數據不光包括密度、精度這些,所以也會有增加
數據的章節(jié)都是在右邊的這些框里面。這就是把數據放到ARCGIS的軟件里面。
下面舉個例子是有關農田的例子。
紅色的軌跡就是無人機掃描的軌跡是360度的。開始時是讀取雷達的數據和一些界限,根據這些點云的數據讀取都可以做假點云。還有一個過程就是綠點云也可以通過這些點云,它使這些
情況誤差是非常小的。最后我們就會計算這些數據。
在農田上首先我們測量BTM然后把它發(fā)到地里的數據庫里。這幅圖中間黃色是玉米的生長,綠色部分、紅色部分代表玉米不同的生長情況,靠近路邊的玉米生長不好,是因為有修路的原因。右邊是太陽花,左邊是小麥,也是有一些生長情況不同,這都是雷達收集的數據。謝謝大家!
{{item.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