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月中旬,騰訊發(fā)布一款名叫“神眼”的“行車記錄儀+ADAS”組合產品,對標國外一款市場價格近兩萬元人民幣的硬件產品Mobileye;兩款產品實際上皆通過處理和分析從行車記錄儀獲取的影像,幫助汽車司機更規(guī)范地駕駛,或者在應急情況下及時作出反饋,從而防止交通事故的發(fā)生。但對大眾來說,僅售799元的“神眼”如果能做到和Mobileye同樣的事,為什么不選擇更物美價廉的呢?
“神眼”初發(fā)布時,3sNews作為受邀媒體曾率先嘗了鮮。就在一個月前,我們終于拿到已經開始量產的機器,開始了一次持續(xù)的產品體驗之旅。有很多感觸,也是在我真正和“神眼”接觸以后,逐漸交織著對它的喜愛與寄望。
“神眼”的配置
安裝“神眼”不是一件難事,但在走線上是慢工細活。供電則由汽車點煙器來提供。
“神眼”的后臺配置,綁定于騰訊地圖的【發(fā)現】窗口中。內置3G流量包的行車記錄儀部件通過自設的WiFi熱點,讓手機與其建立連接。
需要強調的是,除了初次配置“神眼”,兩者并非每次都得連接在一起。而初次配置需要對行車記錄儀取景以及預警顯示設備的紅外人臉識別進行校正;在輸入具體的車型后,“神眼”也能進一步精細化其感知力。
深度評測神眼,綜合試探它的能力
我其實已經提到,“神眼”最核心的能力,便是在駕車時,對車外交通環(huán)境及車內司機的駕駛狀態(tài),進行隨時隨刻的拍攝、分析和預警。
對外部環(huán)境的感知,“神眼”目前提供車道線識別和防車輛碰撞兩大功能。但只有車輛在行駛速度超過45km/h時,兩項功能才能被正式激活。因此,在上下班通勤時間里由于糟糕的路況,“神眼”總是處于一種休眠狀態(tài),因為它默認低速狀態(tài)下,司機有能力把握安全駕駛,且低速行駛時對應的場景經常是堵車、停車等情況,并不需要過多干預。當然,在路況不錯的情況下,就可以用起來了。
先來聊聊車道線識別。我在多次開車出行的機會中,試圖考驗“神眼”對道路畫線的識別能力。
在白天晴日順光環(huán)境下,它可以對分隔道路的虛線和實線有著準確的認知,一旦有壓線的情況出現,便能通過進一步判斷是壓了左邊的線、還是右邊的線,最終將識別結果反饋在車內配套的顯示屏上、并配有“嘟”一聲的報警提示。需要強調的是,如果車輛長時間(大約10秒)壓線,車內設備會發(fā)出強烈蜂鳴聲,以提醒我的注意。
在白天晴日逆光環(huán)境下,“神眼”仍然能做到對車道線的識別,但對一些強烈散射日光的路面來說,會有無法識別的可能性存在。除了你想正式評測“神眼”,我不會推薦你在逆光行駛的路上反反復復切換車道線調戲“神眼”,但我確實是在保證更安全的前提下,用上述方法測試了產品的識別能力。
在白天陰天環(huán)境下,“神眼”的表現同晴日順光條件。由于評測期內未趕上雨雪天氣,在此我暫時沒法給出產品在惡劣天氣下的道路識別情況。
在夜晚有明亮路燈的環(huán)境下,配合著汽車近光燈,比如在北京的環(huán)路、大多數主路、或周邊高速路上,“神眼”基本可以做到對車道線的識別。
但在夜晚缺少照明的環(huán)境下行駛,盡管配合近光燈或使用遠光燈,對車道線識別的能力會大打折扣。不過遭遇這樣的情況一般都是車輛行駛在一些園區(qū)、或者一部分住宅小區(qū)內部及附近,要么確實燈光供給不足,要么車道線有明顯的損耗情況,而且車輛在這些區(qū)域行駛時,車速通常低于40km/h。
綜上,我用一張表格評價“神眼”的車道線綜合識別能力。
再來談談“神眼”的防車輛碰撞功能。我駕駛的車輛逼近前車約15米左右的距離時,顯示屏的防碰撞燈迅速閃爍并配有“嘟”一聲的報警,在更接近前車時,車內設備同樣會發(fā)出強烈蜂鳴聲,讓我盡快做出應對。
在“神眼”的預警顯示屏上,還附有紅外攝像頭裝置,其主要作用,便是用于監(jiān)測司機的駕駛精力集中度情況。我嘗試了這些情況,“神眼”都會“嘟”的一聲,配合著警示燈提醒我集中注意力。
1.頻繁的眨眼。當然在評測時我是有意為之,但在疲勞駕駛情況下,頻繁眨眼也會被識別。
2.視線向下看車速表。特別是在車輛行駛在新的道路后,看到限速提醒會下意識地看一眼車速,這樣的過程會被捕捉到并給予提醒。
3.變道時,查看左右反光鏡和后視鏡。通常這一行為“神眼”也能馬上捕捉,并作出提醒。
4.左顧右盼,或者跟旁邊的人聊天。這些不規(guī)范的駕車習慣通常也包含了很多下意識走神的行為,會被輕易識別到。
5.當你看“神眼”預警顯示屏時,它也會提醒你別看它。因為客觀上有警示燈閃爍時,在一定程度上它會吸引我的注意力。
特別是在夜間行車時,臉部識別報警系統(tǒng)的預警燈格外顯眼
特別基于最后一條,我想談談我對“神眼”臉部識別報警系統(tǒng)的理解。這款產品的確有可視化的界面讓我們更好地了解車輛行駛過程中感知到的情況,但我們不該對它有過多分心。相對的我們要在極短時間內處理這些可視化的警報燈,善加利用并作出更有效的反饋。
或許在介紹完神眼的這些殊能之后,你可能會像當時的我一樣好奇,“神眼”到底還能在具體的駕駛場景中,對我們的某些不規(guī)范的駕駛行為進行預警?在一個月的體驗中,我是根據自己遇到的情況,又總結了幾點。
這一個月,“神眼”都幫我瞅啥了
第一,一個最普遍的情況是你帶著家人或朋友,總免不了在開車時和他們進行交流、從而分心。在這一個月里,我因為聊天走神被“神眼”蜂鳴了兩次,防車輛碰撞為我蜂鳴了五次,“嘟”一聲的小警報,則不計其數。
第二,在高速、環(huán)路等快速路上,車輛行駛在道路最左側由于車速過快,我總是下意識因避免剮蹭左側護欄而刻意向右側靠,實際上這時車輛右側轱轆已經接近或碾壓車道線。這種情況我一般很難意識到,“神眼”的壓線警報經常會以蜂鳴聲提醒我注意。這不是屬于我的駕駛習慣個案,我通過觀察發(fā)現很多司機開車時都存在類似的情況。
第三,在車流量較密集的地段并線時,壓線監(jiān)測和防車輛碰撞監(jiān)測同時發(fā)揮作用。例如在并線之際,如果剛好并線側有車輛駛過,“神眼”的防碰撞監(jiān)測會迅速提醒我注意,如果徘徊在車道線上等待變道的時間過長,“神眼”會以蜂鳴提醒我回歸原車道再伺機而動。
第四,“神眼”搭載在騰訊地圖中的軟件端所提供的識別可視化功能,也可以成為副駕駛幫你應對復雜車況的利器。特別是在45km/h以下的行駛速度時,“神眼”的感知力仍然在這個軟件后臺中工作,如果距離前方周圍車輛較近,會有紅色光圈警示安全距離,提醒我注意減速或躲避。
感受與期望:我更期待“神眼”的下一次蛻變
作為一款輔助駕駛的智能硬件,“神眼”依托背后圖像識別的人工智能算法,也在不斷高它識別能力和精度。這一點我在持續(xù)幾次更新“神眼”的固件后便得到了驗證。
讓我最糾結的可能還是“神眼”給司機看的那塊顯示屏,盡管每一個坐在我車里的人初次見它時,都會覺得“這玩意兒還挺炫的”??陀^地說,在駕駛車輛時,那塊屏一定程度上分散了我的注意力,特別在夜間尤甚。也許對一部分用戶而言,“神眼”對預警的改進,需要在“看”與“聽”之間進一步作出權衡、甚至取舍。
神眼的全部警示功能,包括即將上線的行人識別功能(左二)
但我會給予它更多期待,比如“神眼”中的行人識別功能目前還沒上線,這是一個重要的功能。除此之外,對更多種類車道畫線的識別,以及如何更精準地評估車輛碰撞威脅,還有能否進一步跟騰訊地圖有更多互動,都值得關注。
無論是在軟件層面的優(yōu)化更新,還是在硬件層面的升級,“神眼”的每一次產品迭代,或許都將是面向智能駕駛需求的一次蛻變。(文|3sNews Iceman)
{{item.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