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光飛逝,歲月如梭,轉眼間Twitter已經十歲了。在這十年中,我們見證了許多大事,包括以蘋果App Store和Google Play為代表的應用經濟的繁盛和智能手機的迅速普及。此外,人們交流的方式也發(fā)生了重大變化,它不但給新生的創(chuàng)業(yè)公司打開了機會的大門,也為智能手機革命發(fā)生之前就已經存在的公司創(chuàng)造了新的發(fā)展良機。
Twitter雖然遭遇了成長的煩惱,但其依然擁有超過3億的月活躍用戶,其中80%都是移動端的???,可以說,該公司一直在緊跟潮流而動。因此,結合Twitter目前在行業(yè)中的地位,對比與它同時代誕生的其他社交網絡,或許可以讓我們更好地看清社交網絡的發(fā)展歷程。
今天就要給大家介紹和Twitter差不多同時期誕生的社交網站,它們的日子是否安好呢?
No.1 Friendster
Friendster誕生于2002年,由加拿大程序員喬納森·埃布拉姆斯(Jonathan Abrams)一手打造,它算是社交網絡界的元老了。該網站在頂峰時期曾擁有1.15億注冊用戶。消息稱2003年谷歌曾想以3000萬美元收購該公司,但自信的創(chuàng)始人卻拒絕了。
不過該網站最終難逃被收購的命運,2009年它被一家名為MOL的吉隆坡支付系統公司收購。據稱MOL后來將Friendster的一批專利賣給了Facebook,報價為4000萬美元。 該公司2011年轉型為社交游戲和娛樂平臺,在亞洲某些國家還頗為成功,但由于Facebook和Twitter的影響力日益增強,2015年時Friendster還是無奈的選擇了暫停服務。
命運:壽終正寢
No.2 MySpace
MySpace也絕對是社交網絡界的元老了,該公司成立于2003年,在Facebook異軍突起前,它還曾是世界上最大的社交網站。MySpace專注于音樂,對許多用戶有著巨大的吸引力。新聞集團在2005年以5億美元收購了MySpace,但由于用戶數量下滑,MySpace在2011年又慘遭轉賣。雖然幾易其手的MySpace不斷調整自己的服務,而且拉上了賈老板等著名歌手進行合作,但始終沒能力挽狂瀾。
數據顯示,去年半死不活的MySpace每個月依然能獲得5000萬人次的訪問量,此外,它仍然與美國超過4.65億個電子郵箱地址有聯系,其全球注冊用戶超過10億人。也許這龐大的數據量才是MySpace的核心資產吧,因此今年早些時候時代集團收購了MySpace的母公司Viant。未來MySpace可能還會繼續(xù)存在,但其影響力已經越來越微弱了。
命運:茍活于世
No.3 Hi5
Hi5成立于2003年,它也曾經紅極一時,2007年時Hi5甚至坐上了社交網絡界的第二把交椅(僅次于MySpace)。
但隨著其他社交網站的崛起,Hi5的生存空間逐漸變小,于是它轉型為一個社交游戲平臺。2011年,該公司被后來居上的社交網站Tagged收購。2014年,Tagged轉型成了一家應用孵化中心,并繼續(xù)運營Hi5和Tagged。
命運:依然健在
No.4 Orkut
谷歌對社交網絡有著深深地執(zhí)念,雖然它從未成功過,但卻屢敗屢戰(zhàn)。除了我們熟悉的Google+,搜索巨頭還曾運營過Orkut,不過在艱難的度過了十年后,Orkut于2014年壽終正寢。
Orkut從未在全球主流市場上打出名氣,但在巴西卻非常受人歡迎,2012年之前它在巴西甚至比Facebook都要強大。此外,在美國、印度、中國和日本,Orkut也有一定的用戶數量,不過2014年谷歌卻徹底關停了該服務。
命運:壽終正寢
No.5 Bedo
Bebo成立于2005年,打造該網站的是一對夫妻。該網站在英國和愛爾蘭曾風靡一時,風頭甚至蓋過了MySpace,但2008年時被AOL以8.5億美元收購。不過,跟大多數社交網站一樣,收購并不能幫它們前行。
兩年后,Bebo就被AOL以1000萬美元賤賣,隨后該網站便一蹶不振,最后甚至到了申請破產的地步。2013年,創(chuàng)始人博奇夫婦花100萬美元買回了Bebo。2014年,該網站變身為一款即時信息應用,但其發(fā)展仍有些不盡如人意。眼下,安卓版Bebo依然健在,但iOS版和Bebo.com已經不復存在。
命運:壽終正寢
No.6 Tumblr
Tumblr也是我們非常熟悉的社交網站之一,它誕生于2007年的紐約,那時正是新一輪社交網絡興起的黃金時代,同年,隨著iPhone的誕生,智能手機革命也開始拉開序幕。
與Twitter類似,Tumblr也是一款微博客應用,不過它沒有140字符限制,而且這里圖片和GIF動畫是主流。2013年,雅虎以10億美元收購該公司,但由于經營不善,Tumblr的品牌價值一直在不斷下降?,F在連雅虎自己都自身難保了,因此Tumblr未來命運如何還是個未知數。雖然歷經磨難,不過Tumblr依然非常流行,但在這樣一個東家的領導下,恐怕它很難重返巔峰了。
命運:依然健在
No.7 Foursquare
基于地理位置信息的社交網絡Foursquare是紐約近幾年來最為火爆的創(chuàng)業(yè)公司之一,其創(chuàng)始人鄧尼斯·克勞利(Dennis Crowley)也是雜志封面的常客。早在2010年時,它的估值就達到了6億美元。
2014年時,Foursquare被一分為二,其中Foursquare走了類似Yelp(美國的大眾點評)的路,而Swarm則向社交簽到應用的方向發(fā)展。
今年1月,克勞利辭去CEO職務,此外,該公司還宣布了新一輪4500萬美元的融資計劃,其估值則降到了2.5億美元左右。雖然今后Foursquare還能繼續(xù)生存下去,但卻無法重現昔日光輝了。鑒于它手上握有大量地理位置信息,也許未來被大公司收購是其最好的出路。
命運:依然健在
No.8 Google+
谷歌在社交網絡上可是屢敗屢戰(zhàn),繼Orkut、Google Buzz和Google Friend Connect之后,該公司于2011年再次推出旗下最新社交網站Google+。雖然通過各類推廣活動獲得了數百萬用戶,但它并沒有像Facebook和Twitter一樣獲得良好的口碑。人們說起Google+時,總會提到它的設計、功能和美學,但從來沒有人真正愛上它。也許社交網絡市場已經飽和了吧,新的服務很難打開市場。
谷歌希望通過Google+將自家各項服務編織在一起,因此只有申請Google+才能對YouTube的視頻進行評論,但正是這種策略讓用戶感到厭煩。由于感到了強烈的抵觸情緒,谷歌最終放棄了該策略。 Google+依然存在,但它逐漸變成了設計師找尋靈感的地方,而不是谷歌手中能與Facebook和Twitter抗衡的王牌。
命運:依然健在
No.9 Path
Path是智能手機革命中的產物,它的發(fā)展方式也有些與眾不同。移動平臺是該服務的重點,而且它將用戶的好友數量限制在50人以內(后來提高到了150人)。眼下Path也遇到了成長的煩惱,而且其狀態(tài)顯然未能兌現它早期顯示出來的潛力(此前谷歌曾對其提出了1億美元的收購報價)。
Path去年被Daum Kakao收購,現在有兩個獨立應用,未來將把重點放在它已經建立的亞洲用戶社區(qū)上面。
命運:依然健在
人們經常拿Twitter和社交巨頭Facebook相提并論,但恐怕大家都錯了。后者現在已經擁有15億活躍用戶,但Twitter卻顯得有些后勁不足。
當然,用戶數無限增長并不是衡量成功的唯一標準,Twitter依然受到數百萬人的喜愛。而且與前面這些失敗的例子相比,Twitter還算過的挺滋潤。(來源|外言社)
{{item.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