喧鬧的展廳,熙攘的人群,10月25日,以“轉型升級,振興產業(yè)”為主題的第四屆全國測繪地理信息技術裝備展覽會如期在江西省會南昌開幕。
全國測繪地理信息技術裝備展覽會的前身,是舉辦了十五年的“全國測繪儀器信息交流會“。從2011年起,隨著地理信息產業(yè)的發(fā)展,展覽會的參展商不再局限于測繪儀器制造企業(yè),而是將范圍擴大至研發(fā)和生產3S等現代化測繪裝備軟硬件產品企業(yè),展品全面覆蓋測繪與地理信息數據采集、生產、管理和服務的各種硬件、軟件、系統(tǒng)集成和解決方案。目前,全國測繪地理信息技術裝備展覽會已經成為國內測繪地理信息界規(guī)模最大、水平最高、最具影響力的展會。
值得一提的是,主辦方借著本次展覽會舉辦的契機,正式推出了展會的LOGO:經緯線交錯形成的英文字母C,懷抱著代表測繪地理信息的英文字母G,而作為LOGO整體形象的元素,其右側還有展覽會的英文名稱“ChinterGEO”,和中文名稱“中國國際測繪地理信息技術裝備展覽會”。此舉意味著,以德國InterGEO為目標,主辦方希望全國測繪地理信息技術裝備展覽會能夠在國際上更具影響力,將其打造為國際一流的展覽會。
小型化、智能化將成為測繪儀器發(fā)展趨勢
縱覽本屆展覽會的各展臺,常規(guī)測繪儀器和衛(wèi)星導航測量產品依然占據了大部分空間,這在某種程度上也說明了,當前國內測繪儀器市場仍然是以這兩類產品為主導。當然,這與測繪儀器市場的營銷模式以及展覽會面向的群體有著很大的關系。測繪儀器的銷售需要渠道,而展覽會的參觀群體也多是各個品牌的代理商、經銷商,他們關注的核心以及能夠開展的業(yè)務主要就是這兩類產品。正如南方測繪總經理馬超在其公司舉行的發(fā)布會上所分析的,測繪儀器市場細分為工程測繪儀器、導航測量儀器、系統(tǒng)集成和地理信息產業(yè)四個領域,代理商們應該找準位置,知道哪些能做哪些不能做,系統(tǒng)集成與地理信息產業(yè)需要相應的資質和專業(yè)能力,這是代理商們尚無法涉足的領域。
雖然有位經銷商在跟筆者的交流中認為本屆展覽會還是以傳統(tǒng)測繪儀器為主,沒有太多亮點和看點,但從筆者的角度來看,這些相對傳統(tǒng)的測繪儀器卻在發(fā)生著變化。
首先,小型輕量化已經成為趨勢。各廠商從外觀設計、合金材料等入手,使得全站儀、RTK等產品在體積和重量上都有了一定突破,減輕了用戶在野外測繪時的負擔。
其次,走向智能化。除了采用Windows CE作為測繪儀器的操作系統(tǒng)外,還有的產品使用了Linux、Android操作系統(tǒng),這種情況下,如果搭配相應的軟件應用,就可以利用智能手機或者平板電腦對測繪儀器進行操作。移動通訊方面,測繪儀器已經普遍采用3G網絡,這對于數據的傳輸起到了極大的幫助。得益于網絡的改善,測繪儀器廠商們也開始構建云后臺,實現數據的實時傳輸共享,設備的遠程管理、服務和支持,更重要的是,為數據備份增加了一個新的途徑,確保了數據成果的安全,這對于測繪行業(yè)來說,是一個巨大的進步。
第三,內置慣導系統(tǒng)的RTK產品開始批量供貨,例如中海達、思拓力都推出了相應的產品。由于慣導系統(tǒng)的加入,外業(yè)采集人員在設備傾斜30度的情況下,依然可以實現1-3cm的測量精度,做到“停下即采,采好即走”,不再需要精確對中,這使得外業(yè)采集數據的效率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除了上述三個顯著趨勢外,支持GPS、北斗、格洛納斯、伽利略四個衛(wèi)星導航系統(tǒng),配備更大功率的內置電臺,增強電池續(xù)航能力等都是當前測繪儀器發(fā)展的趨勢。
在筆者看來,測繪儀器就如智能手機一樣,對于工業(yè)設計、產品性能有著極致的追求,也同樣是“為了發(fā)燒而生”,也同樣會順著硬件產業(yè)發(fā)展的趨勢,向著智能測繪儀器的方向發(fā)展。
對于移動測量、無人機、三維激光掃描這些“站在風口”的技術和產品,本屆展覽會也有很多的體現。國外廠商如天寶、徠卡、拓普康、法如,國內廠商如上海華測、中海達、紅鵬天繪、智能鳥、天下圖、北科天繪等都展示了相關的產品。而且主辦方還專門設置了激光三維數據獲取和處理前沿技術,和無人機地空航空攝影測量技術兩個分論壇。轉了一圈下來,帶給筆者的感受是這些技術和產品并沒有太多新的亮點,同時,除了為數不多幾家廠商有能力自己生產相關產品外,大多數都還是代理的國外產品。不過,三維激光掃描未來的一個趨勢卻讓筆者眼前一亮:擺脫對GPS或慣導系統(tǒng)的依賴,使用特定的算法,為室內建筑構建三維立體環(huán)境,如大型購物廣場室內地圖制作、文物保護等,這種應用方向相比室外,將更能推廣三維激光掃描技術的普及。
全站儀將成為價格戰(zhàn)的淪陷地
進入本屆展覽會的舉辦地,南昌國際展覽中心的主入口,立刻可以感受到彌漫著一股硝煙的味道:主入口右側的中海達展位看似空曠,卻用碩大的幕布指引著觀眾走向設置在C館的1800平方米的產品展示臺和會場,更不用說豎立在門口的全站儀變形金剛,相當吸引眼球;主入口左側的南方測繪展臺也不甘示弱,攜旗下科力達、瑞得、三鼎、天宇“四小龍”品牌齊亮相,更有馬超總經理的卡通形象和50臺iPhone6助陣,也是相當拉風。
兩家競爭對手如此賣力的表現,皆緣起于今年初的全站儀降價風潮,和對市場老大地位,以及經銷商們的爭奪。
這邊,中海達祭出了免棱鏡全站儀4999元起的大旗,同時對于售出Mini型全站儀的經銷商還給予每臺1500元的激勵傭金,更是抱著三年投入1億元不賺錢的決心豪言將市場砸爛后再重建,甚至還有走向免費的趨勢:賣出RTK的同時要搭售全站儀。補貼,砸錢,這讓筆者不禁想起今年初快的打車、滴滴打車之間的那場大戰(zhàn),中海達越來越將互聯網企業(yè)的那套做法運用于自己的營銷,但對于這個行業(yè)的經銷商們來說,接受與適應還需要一段時間。不過,中海達也向經銷商們做出了一個言簡意賅的承諾:共逐天下,打造老大,也就是讓中海達的經銷商們能夠成為當地測繪儀器市場的No.1。在筆者看來,中海達的這種風格,有些像360的風格,用出其不意的方式打破舊有的格局;而他們“砸爛市場再重建”的策略則讓筆者聯想到吳莫愁破壞式的唱腔,也是自成一派。
說完中海達,再談南方測繪。由于兩家的新聞發(fā)布會都是在同一時間段舉行,筆者在聆聽了中海達常務副總裁徐峰和副總裁朱空軍的演講之后,趕到南方測繪的會場時,正好是馬超總經理的壓軸演講剛開始不久。對于中海達的凌厲攻勢,馬總似乎并未全然放在心上,而是擺數據,解大勢娓娓而談,用一種推心置腹的方式給臺下的經銷商們分析測繪儀器市場的發(fā)展。擺數據,馬總認為當前我國測繪儀器市場當量可以達到97億元,而每個細分領域的當量則分別是工程測繪儀器20.3億元、導航測量產品30億元、系統(tǒng)集成19.6億元、地理信息產業(yè)27.1億元,這無疑讓經銷商們吃了一顆定心丸;解大勢,馬總講解了系統(tǒng)集成和地理信息產業(yè)各自的十大應用案例,讓經銷商們知道了哪些是可以做的,哪些是做不了的,明晰自己的定位。當然,少不了對競爭對手的幾句戲謔之語,漲漲自己的氣勢。在最后,馬總開出的應對之策是:找準位置、跟緊腳步、降低風險、掙到利潤,持續(xù)發(fā)展,而為經銷商們做出的保證則是:保證產品的先進性,保證價格的優(yōu)勢,保證多品牌差異化,保證經銷商的利益。
觀戰(zhàn)下來,兩家競爭對手風格自成一派,中海達激情,南方測繪溫情,至于哪種方式更能籠絡經銷商們的心,就得要看明年的戰(zhàn)況了。但兩家如此針鋒相對的背后卻是整個全站儀市場將成為價格戰(zhàn)的淪陷地。“神仙打架,小鬼遭殃”,南方測繪與中海達作為國內測繪儀器市場的領軍企業(yè),這種直接的價格對抗,結果就是震蕩其他跟隨的企業(yè),那些產品技術沒有優(yōu)勢,企業(yè)資金不夠充裕的中小企業(yè)或許將在這次戰(zhàn)爭中逐漸地被淘汰;對于經銷商們來說,心里則會更加困惑與迷茫。此外,過度集中于低端產品的競爭,某種程度上也會拉低品牌整體的質量和形象。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中國版的“InterGEO”還是以渠道為主,因此,各大企業(yè)的主場宣講,還是集中在搶奪渠道代理商、經銷商資源上,刀光劍影,血雨腥風。
當然,也有一些企業(yè)已經給出了應對之策,例如思拓力創(chuàng)始人郭四清就在其發(fā)布會上強調,要借亂局“統(tǒng)戰(zhàn)”,用創(chuàng)新的產品、過硬的品質、健康的營銷與經銷商們形成長遠的合作伙伴關系,共享成長。而思拓力用心做產品的態(tài)度也的確獲得了一些經銷商的認可。
通過這一天的觀展,給筆者最直觀的感受就是,整個地理信息產業(yè),測繪儀器市場的市場化運作或許是最好的,從產品研發(fā),到市場營銷,到產品發(fā)布,到渠道建立,到宣傳手段,到市場數據的透明,再到直言不諱的直指競爭對手,這些無不透露著一個成熟市場的競爭特征。正如這屆展覽會的主題,“轉型升級”,身處這個行業(yè)的每一個人都需適應這種大環(huán)境的變化,順勢而為。(文|張凱)
{{item.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