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勃沙特為紅軍翻譯的法文版地圖
地圖在軍事行動中好比指揮員的眼睛,有了地圖的指引才能明確軍事行動的路線和方向。在艱苦卓絕的二萬五千里長征中,面對敵人的前堵后追,地圖,關(guān)系著幾萬紅軍的命運,決定著中國未來的命運。長征途中發(fā)生的地圖故事,今天讀來我們不由得感慨軍事測繪對部隊行動的重要性。
簡陋地圖指引近萬紅軍過草地
紅軍測繪人員自1936年7月3日至8月11日,從四川甘孜縣城出發(fā)后,邊走邊繪制了“草地設(shè)營地圖”。這些草繪的“草地設(shè)營地圖”極其簡陋:沒有比例尺,沒有地名標注,沒有道路指示。但正是這些簡陋的地圖,為紅四方面軍總司令部直屬部隊近萬人順利通過草地指明了道路。草繪的7月5日宿營地“吉瓦溝”,只是一片彎彎曲曲的手繪曲線(等高線),表示草地地形起伏。地圖上唯一可辨別的是吉瓦溝的水流,適合設(shè)營的地點則用一個下面帶兩三個小點的小圓圈表示。地圖上唯一一句提示的文字是“自該地上走十里無術(shù)(樹)林,行進隊伍多帶柴燒水”,繪圖人員可能覺得說明不清楚,又在“無術(shù)林”前加上了“全是草地”幾個字。這句簡單的話語卻是紅軍戰(zhàn)士用生命代價換來的。如此簡陋的地圖,在當時卻是彌足珍貴。茫茫草地,動輒吞沒紅軍指戰(zhàn)員的生命。先頭部隊用自己的經(jīng)驗教訓繪制了此圖,依次傳給后面的人馬,才保證了這支近萬人部隊以最小代價通過了草地。
龍云“獻”地圖助紅軍順利渡江
1935年4月23日,紅一方面軍從貴州進入云南后,困擾行軍最大難題就是沒有軍用地圖,對云南的地形、道路不清楚。特別是在準備北渡金沙江擺脫敵人尾追的形勢下,不知渡口在哪里,紅軍上下都十分焦急。然而幾天后的一次遭遇戰(zhàn),卻給紅軍帶來了意外的驚喜。1935年4月27日下午,按照原定部署,中央紅軍沿著滇黔公路向馬龍方向挺進。當先頭部隊行進到曲靖西山鄉(xiāng)關(guān)下村附近時,與國民黨部隊遭遇。這次戰(zhàn)斗中,紅軍的一支偵察隊在曲靖西北的公路上截獲了一輛敵軍汽車,內(nèi)裝有云南省的1∶10萬比例尺地圖二包。審訊被俘的國民黨軍官后得知,國民黨中央軍指揮官薛岳到達貴陽后,要率部進入云南追剿紅軍,但沒有云南的軍用地圖,也缺乏藥品,就向龍云寫信請求支援。龍云馬上準備了地圖、白藥等物品送往貴陽,不想這些東西都在曲靖西山鄉(xiāng)關(guān)下村成了紅軍的戰(zhàn)利品。毛澤東得知戰(zhàn)斗勝利并繳獲云南軍事地圖的消息后喜出望外,他幽默地說,當年孔明入川有張松“獻圖”,今天紅軍入滇有龍云“獻圖”,真要謝謝這位云南王的“關(guān)照”。當晚,毛澤東和周恩來、朱德、劉伯承等中央領(lǐng)導同志在西山三元宮詳細查看繳獲的云南軍用地圖后,召開了黨中央和中央軍委聯(lián)席會議,做出了搶渡金沙江在川西建立蘇區(qū)的重要戰(zhàn)略決策。隨后,紅軍拿著龍云“獻”的軍用地圖連克馬龍、尋甸、嵩明,幾天后從皎平渡順利渡過金沙江,徹底擺脫了敵人的圍追堵截,掌握了主動權(quán),取得了戰(zhàn)略轉(zhuǎn)移的決定性勝利。
“洋牧師”當起紅軍地圖文字翻譯
在長征途中,每個紅軍指揮員都十分重視地圖。蕭克將軍率領(lǐng)的紅六軍團進入貴州后,原來在湘贛的地圖已不能使用,但部隊行軍作戰(zhàn)離不開地圖,他命令部隊千方百計搜集地圖,哪怕是學生課本上的地圖也行。但貴州山陡,河多,地形復雜,教學用的地圖滿足不了需要,部隊行動很困難。正在這時,部隊打下舊州,在一教堂發(fā)現(xiàn)一張一平方米左右的貴州省地圖,可惜圖上注釋的全是法文,只好請教堂的瑞士籍牧師勃沙特幫助翻譯。勃沙特能講很流利的貴州話,也認識不少漢字,蕭克將軍親自做勃沙特的工作,當天晚上即和勃沙特一起,逐一把部隊準備行動方向上的地名翻譯成漢字。在方桌前豆大的洋蠟燭光下,蕭克小心地攤開了地圖,用手指著一個個法文地名,勃沙特按照他的指點,操著生硬的中國話,先把地圖上重要的山脈、村鎮(zhèn)、河流等中文名稱翻譯出來,然后一一將其標記在地圖上。兩人邊講邊比劃,當他們把地圖上許多重要地名而且是紅六軍團預定行動地區(qū)的詳細地名全部譯完時,已經(jīng)是三更天了。后來,就是用這張地圖,蕭克與王震選擇了與賀龍領(lǐng)導的紅三軍會合的方向。勃沙特當時沒有意識到他翻譯這張地圖有什么重要意義,而蕭克將軍卻始終忘不了這件事情。他后來回憶說,紅六軍團在轉(zhuǎn)戰(zhàn)貴州東部和進軍湘西時,勃沙特翻譯的法文地圖起到了非常關(guān)鍵的作用。
{{item.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