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生產總值,簡稱GDP,是指在一定時期內(一個季度或一年),一個國家或地區(qū)的經濟中所生產出的全部最終產品和勞務的價值,常被公認為衡量國家經濟狀況的最佳指標。然而,數據及其衍生物、信息和知識,既不是商品也不是服務。事實上,著名經濟學家G.J. Stigler 說,“信息在整個經濟體中僅占據很小的位置”!
因此,主要問題是計算信息的貨幣價值。數據、信息、知識、智慧這些字眼經常在決策制定環(huán)節(jié)中提到。據Stigler介紹,為獲得信息的價值,有必要“認識到經濟體制是通過連接信息到目標的決策來激活的”。運籌學和管理學域領的開拓者Russell Ackoff將數據定義為符號,處理后有用的信息稱為“數據”,并用來解答“誰”、“什么”、“哪里”、“什么時候”這些問題。知識運用數據和信息,以回答“怎么樣”的問題,而智力是用來回答“為什么”。
數據作為商品的價值體現
在地理空間世界中,數據可以被狹義地視為一種可收集和銷售的商品。例如,通過衛(wèi)星、基站、電腦收集和處理的遙感數據可作為商品購買。以衛(wèi)星影像為例,我們可以假設生產的邊際成本獨立于生產數量,即數據的成本保持不變。因此,供給曲線是平行于數量軸的直線。(如下圖)政府采購者作為買方,其需求是在一個固定的預算下具有單位彈性的。如果產品成本上升,那么購買數量減少,或者如果預算面臨削減,價格不變,那么數量就會減少。一個典型的例子是近期美國國家地理空間情報局(NGA)由于資金短缺導致從Digital Globe和GeoEye公司定購的數據量減少;這一舉動加快了兩個衛(wèi)星圖像公司合并的進程。
馬德拉斯大學U. Sankar 教授的一項關于印度遙感項目的研究,是世界上最低成本的空間計劃之一。這項研究的數據顯示,印度遙感計劃從1976年至2001年花費212.9億盧比(3.95億美元)。跟這一點相反的是,銷售數據和使用費有22億盧比(約合0.4億美元)的收入。即使不考慮來自國外衛(wèi)星的類似數據的機會成本,它也僅有50億盧比(約合0.93億美元)。跟銷售數據一起考慮,它幾乎是計劃總支出的三分之一。
如果我們看看智慧數據鏈的下一級,即從數據產生信息,現狀會有所改善。該研究指出,如果考慮到從數據的附加值中獲得收入,也就是從數據中提取專題信息,使用120億盧比(約合2.235億美元)來提升質量,并通過使用遙感數據制圖取代常規(guī)的現場勘測而節(jié)省110億盧比(約合2.04億美元),考慮到這一點,投資回報率似乎達到收支平衡。然而,僅僅是無虧損經營甚至不足以證明這一筆大投資是合理的,況且這也不會顯著增加國內生產總值。
信息的價值體現
地理空間技術可應用于提高經濟回報的應用范圍是很大的。從政府方案、計劃到商業(yè)的企業(yè)計劃再到災害管理。通過案例可以很好地解讀這些應用的經濟影響,這也反應了一個國家的技術水平、應用和吸收能力。像沒有相關政策、生產力不足、數據缺乏、無效的空間數據架構和公私合作化程度不足等問題都是取決于此。
從投資回報率的研究到成本效益分析,再到基于宏觀經濟指標,如國內生產總值,對生產力的影響的評價均可視為評價信息價值的方法。然而,這其中,很多現實的社會效益仍然是無形的。有些人試圖使用貨幣價值,但是這些使結果看起來不錯的因素都只是推測。
負面因素
ACIL Tasman 報告非常重視數據的可用性。數據的限制可以使對某些行業(yè)的直接生產力下降大約5%至15%。所涉及領域包括基礎數據的可用性、空間數據基礎架構的充足性、數據訪問和訪問的定價。歐洲委員會聯(lián)合研究中心于2009年進行了一項關于空間數據使用及使用環(huán)境報告的網上調查,調查內容是他們獲取到所需的空間數據的難易程度,以進行環(huán)境影響評估和(或)戰(zhàn)略環(huán)境評估。
調查的主要成果是,從業(yè)者在編制環(huán)境報告時仍然面臨著使用空間數據的問題。問題主要涉及到尋找和訪問為滿足目的所需的環(huán)境質量數據。其結果是,如果做這樣的報告,成本和時間上會有15%以上的增加。一項基于數據的解決方案每年可以節(jié)省超過1.5億歐元(約合1.975億美元)。
SDI的角色
在2012年12月下旬舉辦的“面向國家地理空間戰(zhàn)略”會議上,美國國家地理空間咨詢委員會認為地理空間技術、信息和服務可以幫助解決一些國家的主要優(yōu)先事項。 “在本文中提出的建議,包括制訂國家地理空間政策、全面實施地理空間平臺和投資組合管理、鼓勵協(xié)調政府間的數據倡議,如此以來就會步入一個強大的和前瞻性的戰(zhàn)略方向,以加快地理空間基礎設施的發(fā)展。”
政府正在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建立空間數據基礎設施。所期望的結果是,空間數據基礎設施將有助于高效的數據采集以供公共和私營部門來使用。但各種研究的結果無法支持這種期望。
因此,在開發(fā)虛擬的空間信息基礎設施中,空間數據基礎設施不是加強供應鏈中的創(chuàng)新和效率的機制,他們只是在哪些空間數據的點能被訪問和檢索取得了進展。無需“共享”或溝通的是需求、戰(zhàn)略、目標、增值服務和創(chuàng)新、流程和操作目標,這些都是利用空間信息為背景。解決這些問題,地理信息系統(tǒng)將會使國內生產總值有一個更好的上升曲線。(文|Arup Dasgupta 教授)
{{item.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