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新源頭當曲。
黃河新源頭卡日曲。
“中華民族第一大河”長江和“中華母親河”黃河,以及亞洲唯一一條連通六國的國際河瀾滄江的源頭在哪兒?由青海省政府組織的史上最大規(guī)模“三江源頭科學考察”,對長江黃河的源頭提出新說。近日,該科學成果通過專家組評審,新確定的長江源頭為當曲,黃河源頭為卡日曲。科考隊首席科學家劉少創(chuàng)在接受本報專訪時表示,“最快今年11 月,有關部門就會將最新確定的長江黃河源頭信息公布于眾。”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地理教科書中,將“中華民族第一大河”長江的發(fā)源地,籠統(tǒng)地概述為“青藏高原巴顏喀拉山脈南麓”。1976 年8 月, 28 位專家組成的中國江源科學考察隊,經過51 天的跋涉,突破冰雪的阻礙,走入長江源頭。長江的源頭共有5 條支流,當時考察的結論是沱沱河最長,約375 公里;當曲其次,約357 公里,據此確定沱沱河為長江源頭。
這期間,中國江源考察隊也從未停止對黃河源頭地理位置的考察。此前,瑪曲、扎曲和卡日曲都曾被視為黃河源頭。
2008 年9 月,史上最大規(guī)模的“長江黃河瀾滄江源頭科學考察”隊,通過長達1 個多月的現場考察,對長江黃河的源頭提出新說。近日,該科學成果通過專家組評審,新確定的長江源頭為當曲,黃河源頭為卡日曲。
科考隊首席科學家劉少創(chuàng)告訴記者,此次科考,按照國際上對河流正源(即源頭)的慣用標準,即“河源唯長”、“流量唯大”、“與主流方向一致”,其中,“河源唯長”是他們首要考慮的標準。
黃河源頭是條“紅銅色的河”
2008 年9 月,由青海省政府組織、國家測繪局指導的“ 三江源頭科學考察”正式啟動??疾礻爮那嗪N鲗幊霭l(fā),前往青藏高原腹地三江源地區(qū)。那里是“中華民族第一大河”長江、“中華母親河”黃河以及亞洲唯一一條連通六國的國際河瀾滄江(湄公河)的發(fā)源地,25% 的長江水量、49% 的黃河水量及15% 的瀾滄江水量來源于此。這塊面積為30.25萬平方米的區(qū)域,河流、湖泊、沼澤眾多,雪山冰川廣布,素有“江河源”、“中華水塔”、“亞洲水塔”之稱。
“這次科考是我國首次進行的三江源頭大規(guī)??茖W考察活動,歷經41 天,行程7300 多公里,集合了46 位來自國內測繪、遙感、水文、地質等領域的優(yōu)秀科學家,還有兩位國寶級的院士加盟。”劉少創(chuàng)告訴記者。作為中國著名的河流探尋者,劉少創(chuàng)花了十年時間,走過全球13 條著名大江大河的源頭,包括尼羅河、亞馬遜河以及非洲的剛果河等。中國的雅魯藏布江以及“三江源地區(qū)”,也是他多次考察的對象。
“精確,是一個國家文明進步的表示。此次科考的目的,就是用世界上最先進的測量與遙感技術,探尋出三江的真正源頭。”劉少創(chuàng)告訴記者。此次科考采用了全球衛(wèi)星定位系統(tǒng)、地理信息系統(tǒng)、遙感技術等現代高科技技術,很多都是首次用于三江源頭科考。
科考隊考察的第一站,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黃河。
幾乎所有人都知道,這條中國的內陸河呈“幾”字形,由東向西,流入渤海。但是,很少有人知道它位于青藏高原巴顏喀拉山北麓的源頭。黃河河道下游筆直,中游次之,上游段最曲折。自古以來,人們對黃河源頭地理位置的考察從未停止過。此前,瑪曲、扎曲和卡日曲都曾被視為黃河源頭。
“從衛(wèi)星圖上看,扎曲無論長度還是流域面積,都明顯小于瑪曲和卡日曲,首先被排除在外。”考察隊出發(fā)前,劉少創(chuàng)仔細分析了三江源地區(qū)的高清晰衛(wèi)星云圖。于是,黃河源頭鎖定在瑪曲和卡日曲。
在藏語中,“瑪曲”的意思就是黃河。許多藏民因此認為,瑪曲是黃河的源頭。早在清朝時期,一旦發(fā)生洪水災害或是旱情,當地藏民就會聚攏在瑪曲,祭拜河神。1952 年,黃河水利委員會水文局趕赴三江源查勘,由于技術條件限制,未能進入黃河源頭。于是決定聽取當地藏民的建議,確定瑪曲為黃河正源。
“衛(wèi)星云圖上顯示,瑪曲和卡日曲流域面積相當,但長度上,卡日曲要比瑪曲略長,卡日曲或許是黃河的正源。”劉少創(chuàng)告訴記者。
走過青藏高原,翻過日月山,科考隊進入黃河的源頭區(qū)——瑪曲與卡日曲的匯合點扎陵湖。
科考隊員兵分兩路,一路負責測量瑪曲和卡日曲的河域面積。在扎陵湖入兩河匯合處,河勢散亂、流速緩慢,科考隊員決定先測瑪曲?,斍铀簧睿粫汗し?,隊員就測量完畢,瑪曲寬度達43 米。然后,科考隊員轉到南面的卡日曲。由于卡日曲十分散亂,近處找不到一個水流歸槽處,隊員走了30分鐘,才看到一個利于測量的地方,中間有一處沙洲。經測量,這段河寬有84米,減去中央沙洲26 米,等于河寬58 米。
與此同時,劉少創(chuàng)帶領著一個小分隊去卡日曲上游勘查。此行劉少創(chuàng)等人帶去了誤差達到厘米的先進GPS 測量儀。“過去的地理坐標都是用誤差較大的GPS 測量的,這一次,我們有信心測量到最精確的數據。”
卡日曲地區(qū)是一片沼澤,劉少創(chuàng)等人步行了7 公里才抵達這條河的源頭?;貋淼穆飞?,天已經黑了,一不留神,越野車的兩個輪子陷入一條深溝,汽車幾乎要側翻過來。
但當時車上只有一把鐵锨,幾名科考隊員只能輪番用鐵锨在陷車的地方挖坑。此地海拔近5000 米,人的體力極為有限;一鐵锨下去,挖不下多深。足足挖了4個多小時,越野車終于開了出來。
當天,科考隊測得數據,卡日曲最長的支流——那扎隴查河長度為362.63千米,比瑪曲最長的支流約古宗列曲長36.54 千米。
“在藏語中,‘卡日曲’的意思是‘紅銅色的河’。我們親眼所見,藍天白云倒映在河水中,泛著紅霞般的光彩。”到達卡日曲后,隊員們忍不住紛紛品嘗,他們說,卡日曲的水有一股清甜,“那是母親河獨有的味道。”
依照“河源唯長”的原則,科考隊當場認定:卡日曲才是黃河的源頭。
長江原來沒那么長
相比黃河,長江源頭則更加撲朔迷離。按照1976 年的結論,長江的源頭被確定為沱沱河。
然而,隨著遙感技術的發(fā)展,不少科學家對這一結論提出質疑。劉少創(chuàng)就是其中之一。
“通過測量衛(wèi)星遙感圖,得出的結論是,當曲長360.8 公里,沱沱河長357.6 公里。當曲比沱沱河長3.2 公里。”劉少創(chuàng)說,“但衛(wèi)星遙感圖還存在另一種可能,那就是地圖中的藍色或許不是河流,而是冰川、積雪或其他物質。要弄清楚當曲和沱沱河的真實長度,唯有實地考察。”
進入沱沱河,必須翻越唐古拉山脈主峰各拉丹東雪山,那座山峰海拔6621米,四周全是冰川,宛如進入一個“冰河世紀”。站在沱沱河站觀光臺上,考察隊可以看到寬闊的沱沱河。河面銀光閃耀,清澈的河水在一片片河心灘地之間散亂流淌,時而分岔,時而聚合。通過目前全球最先進的測繪儀器,劉少創(chuàng)測得沱沱河的最長支流長度為348.63 千米。
348.63 千米,這個數字讓劉少創(chuàng)大為驚喜。原來,早在兩年前,劉少創(chuàng)就曾測量過長江另一源頭當曲的長度,測出的結果為360 千米左右。但在當時,劉少創(chuàng)不敢輕易下結論,說當曲是長江的正源。那時候,他主要存有兩個疑問:其一他不知道沱沱河的長度;其二考察當曲的時候是春天,旱季尚未來臨,水量豐富。一旦進入秋季,當曲源頭可能就沒水了,那么當曲就不符合國際公認的“正源必須一年四季都有水”的標準。
走出沱沱河,劉少創(chuàng)一行趕赴當曲。
2008 年10 月8 日,劉少創(chuàng)步行了幾十公里路,終于來到當曲的盡頭?,F場所見,盡管旱季已經到來,當曲不僅有水而且水量豐富。劉少創(chuàng)一顆懸著的心終于放下了。
劉少創(chuàng)手持先進的GPS 測繪儀,一言不發(fā),一個人走在隊伍的最前端。他雙眼緊緊盯著GPS 顯示屏幕上跳動的數字,最終,數字定格在“360.34 千米”,比之前測得的長江源頭另一支流沱沱河長出11.71 千米。“瞧,這才是長江的源頭。”他顧不得疲倦,聲嘶力竭地叫喊。
一瞬間,整個考察隊都沸騰了。
隊員們紛紛俯下身子,品嘗長江第一滴水的甘甜。在這里,雖然見不到“中華民族第一大河”波瀾壯闊的浩瀚氣勢,聽不到震耳欲聾的江河怒吼,但能感受到一份特有的寧靜。隨隊的藏族導游答英,一個臉色黝黑、身材高大粗壯的康巴漢子,一下子雙腿跪地,雙手合十,在泉水邊念著藏語禱告。當曲位于青海省唐古拉山脈東段的一片高原沼澤中,答英曾數十次流浪至此,卻從未在此膜拜過。此前,他跟大多數人一樣,認為長江的發(fā)源地,是位于唐古拉山脈主峰各拉丹東雪山上的沱沱河。
藏語“當曲”是“沼澤河”的意思,和沱沱河的“冰河奇觀”不同,當曲則是另一番風光。這里有世界上海拔最高的沼澤地,地下水源豐富,到處是成片的沼澤。從高空往下看,大大小小的水潭星羅棋布,在陽光照射下閃爍著奇光,好似銀河繁星。
“隊員們用皮劃艇在當曲和沱沱河的交匯處劃行,可以輕易感覺到,當曲的水量比沱沱河充盈許多,水流的速度是沱沱河的五六倍。”劉少創(chuàng)表示。
隨著長江新源頭的產生,長江的長度終于也塵埃落定。長江最新的長度是6236 公里,比公認的約6300 公里“短”了60 多公里。
此次科考的另一大發(fā)現是結束了瀾滄江“沒有源頭”的歷史。由于瀾滄江源頭支流眾多,長期以來,瀾滄江源頭的歷史記載一直屬于空白。此次考察,劉少創(chuàng)對瀾滄江上游眾多支流作了比較,最終確認瀾滄江正源位于青海省雜多縣的吉福山,被稱為千古“無源之水”的瀾滄江總算有了源頭。
“探尋江源,好比伽利略探索宇宙”
“確立三江源的源頭,不僅為了精確掌握國家的重要地理坐標,還能進一步了解源頭地區(qū)的生態(tài)氣候條件,以及各方因素對源頭帶來的影響。”科考隊隊長、青海省測繪局副局長唐千里表示。
此次科考發(fā)現,在三江源地區(qū),草場植被破壞嚴重。“8 歲以前,這里的草還很高,能看到‘風吹草低現牛羊’的場景,現在卻完全看不到了。”科考隊地理隊隊長劉鋒貴在三江源地區(qū)長大。作為一位從小生活在三江源地區(qū)的藏族同胞,重歸故土看到眼前的一切,他已經沒有了家的感覺。
“三江源俗稱動物天堂。然而,這一次,我們看到高原鼠兔的大量繁殖,它們危害草場,使草場退化。在重度退化的草場中,每100 平方米里,能發(fā)現200 個左右的鼠洞。”劉少創(chuàng)分析說,三江源地區(qū)的植被破壞,原因并不是過度放牧,而是氣候變化。“在三江源地區(qū),當地居民很少,大多是游牧藏民,他們世代在那里生存,對環(huán)境的破壞并不大。反而是當地受到氣候變暖影響,凍土下沉,地表含水量銳減,干燥的地表成了高原老鼠的溫床。”
當地牧民則指出,草場退化還與開挖金礦有關。
在與當地牧民交流中,科考隊員得知,三江源區(qū)瑪曲北邊數條山溝里有大量金礦,一些私人老板在此開礦。但懾于這里是三江源自然保護區(qū)核心區(qū),他們不敢明目張膽地挖,多是以勘探的名義悄悄挖。
“如果黃河源頭定在卡日曲,瑪曲可能就不再是核心保護區(qū)了。那些金礦老板或許會趁此機會繼續(xù)挖下去,如果再這樣挖,麻多鄉(xiāng)就完了!”瑪曲發(fā)源地玉樹藏族自治州雜多縣麻多鄉(xiāng)副鄉(xiāng)長羅松扎西表示,三江源源頭的改變,或許將改變全鄉(xiāng)人的命運。
目前,三江源的科考結果已通過國家測繪局評審,正在等待法定的審核批準。劉少創(chuàng)樂觀地表示,最快今年11月,有關部門就會將最新確定的長江黃河源頭信息公布于眾。“三江源頭的發(fā)現能改變歷史嗎?”記者問。
“這樣說有點大了。去探尋江河之初的流水,本身就很有樂趣。從前,人們對尼羅河的源頭是白尼羅河還是青尼羅河爭論不休。直到2006 年,3 名來自英國和新西蘭的探險家,經過80天考察,徒步走完最后70 公里,終于在盧旺達的紐恩威雨林中找到尼羅河的源頭,該發(fā)現將尼羅河的長度增加了約170 公里。” 劉少創(chuàng)回答。
“隨著人類科技進步,人類觀察世界、了解世界的手段也在不斷進步的。伽利略當時用自制的望遠鏡看到星空,看到月亮,看到地球不是宇宙的中心。三江源地發(fā)現沒有伽利略的發(fā)現那樣富有顛覆性,但也是人類進步的一種行為。”
{{item.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