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年來,臺灣地圖有什么變化?位于臺南的臺灣歷史博物館與遠東國際商業(yè)銀首度合作,20日發(fā)表2012年月歷“悠游臺灣古地圖,探索夢想地平線”,12個月份精選了12張臺史博典藏的16至19世紀臺灣相關古地圖,帶民眾從臺灣古地圖中探索不同人眼中的臺灣。
臺灣相關古地圖(3Snews 配圖)
地圖集的故事從西方大航海時代開始探索東方,臺灣在16世紀末的地圖中與今日本琉球群島一帶,常被標示為一系列的小島,雖有福爾摩沙(Formosa)之名出現(xiàn)其中,但仍不能很明確即指臺灣島。
到了1630年代荷蘭東印度公司制圖師筆下完整呈現(xiàn)臺灣的輪廓,1714年清廷派法國傳教士來臺測繪,畫出只有西部平原的臺灣地圖,以及美國人1856探勘臺灣后繪制的地圖,每張古地圖記錄的不僅是臺灣多變的形象與地理形貌,更反映了數(shù)百年來臺灣的涉外關系與歷史。
值得一提的是,這份月歷中7月份的中華沿海地區(qū)海圖,目前臺灣僅見臺史博搜藏。這張1728年Johannes van Keulen出版的地圖,呈現(xiàn)17世紀荷蘭時期的臺灣地理樣貌,是目前所見印刷出版的西方古地圖中,描繪臺灣最詳盡的一張。
圖中不僅詳細描繪臺灣西部沿海海岸線,隨著17世紀荷蘭人前往東部地區(qū)的探金行動,對東部地區(qū)海岸線、原住民村社等也細致描繪,甚至將這些以紅點標示的原住民村社串連起來,還可大致看到荷蘭人東部探金所走的路線。
臺史博館長呂理政表示,臺史博共藏有300余張古地圖,地圖不僅是地理資訊媒介,更可以從圖中讀到多元而豐富的臺灣故事。他也希望藉由這次的契機啟動往后更多的企業(yè)合作,也透過文物的授權運用,讓民眾藉由不同的平臺與載具親近博物館的文物,認識臺灣的歷史與文化。 (趙家麟)
{{item.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