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便打開一張某個大會上分享的中臺架構,滿滿的一頁甚至幾頁PPT,幾十上百個條框,對應到具體的線上系統(tǒng)可能幾百上千個,看起來晦澀難懂......
眼下,距離阿里提出中臺架構已經近5年時間了,以降成本、提效為初衷的中臺建設路徑反而愈發(fā)不清晰。
有消息稱,阿里巴巴董事長兼CEO張勇近期在阿里內網發(fā)布文章表示,他對目前阿里的中臺并不滿意,他直言道,現(xiàn)在阿里的業(yè)務發(fā)展太慢,要把中臺變薄,變得敏捷和快速。
可以說,幾乎所有與“數(shù)據中臺”相關的概念、產品層出不窮。而由中臺又引發(fā)了業(yè)務中臺、IT中臺、安全中臺、組織中臺、AI中臺等一系列似懂非懂的概念,甚至催生了一些中臺冠名的服務廠商。甚至第三方中臺服務商,也成為投資人青睞的下注方。
不知不覺中被各大互聯(lián)網巨頭漸漸吹起的“中臺”風,或許令阿里也意識到中臺不可控的熱度。
2019年,張勇在湖畔大學分享時表示,如果一個企業(yè)奔著中臺做中臺,就是死。
僅作為一套理念,中臺不斷被神化的趨勢不禁令阿里方面開始反思,用戶的能力如果承受不住,中臺真的能滿足需求嗎?
顯然,弊端的暴露只是時間問題。陸續(xù)有文章例如《中臺翻車紀實:一年叫停,員工轉崗被裁,資源全浪費》等,撰文指出中臺的負面影響,尤其是高額的成本。
有前阿里從業(yè)人士表示,如果公司業(yè)務差異太大,中臺復用度不高,提煉和維護中臺花費的代價抵不上中臺復用帶來的價值。“實際上,中臺應該叫‘電商中臺’、‘支付中臺’、‘物流中臺’、‘出行中臺’等,而不應該是‘阿里中臺’、‘騰訊中臺’、‘百度中臺’、‘滴滴中臺’等。”
以至于拆中臺的消息一出,不少業(yè)內人直發(fā)怨氣,“說建中臺的是他們,說拆中臺的也是他們。”
而阿里對自身中臺的定位,或許從去年中臺相關負責人員流動的消息中窺探一二。
2019年年末,阿里巴巴“中臺戰(zhàn)略”的首批負責人之一墻輝(花名:玄難)從阿里巴巴離職。當時,坊間對于的玄難離職一直說法比較多。有的認為是明哲保身,也有說法玄難在阿里內部還可以查到,但身份是外包。還有另一種說法是,阿里制訂了一個2015—2018的三年中臺戰(zhàn)略,但到19年未有建樹,所以中臺大將玄難不得不引咎辭職。
而玄難很長一段時間內的匯報對象——張建鋒(花名:行癲)于2019年12月正式卸任集團CTO一職。
{{item.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