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汛以來,浙江省多地江河水庫的水位超汛限,其中位于浙江建德的新安江水庫自建成61年來首次9孔全開泄洪,防汛救災成為當務之急。記者采訪獲悉,從城市大腦配合政府指導繞行積水路段、AI探索預測城市內澇,到數字全景地圖精準指引避災安置場所,浙江運用數字技術構建自然災害應急管理精密智控體系,探索數字應急治理。
“城南西路14號地下管網水位已超過二級警戒水位,請搶險隊員迅速前往進行排險。”7月9日,受新安江、蘭江雙流域洪水影響,防汛形勢復雜的三江匯流處建德市梅城鎮(zhèn)水位已超警戒水位1.1米,然而城內基本無大面積內澇發(fā)生,鎮(zhèn)上的城市大腦指揮中心,梅城鎮(zhèn)城建辦副主任謝少翔通過大屏幕,就能清楚了解到地下管網的實時情況,并向搶險隊員發(fā)布行動通知。
在此次應對錢塘江流域洪水中,梅城鎮(zhèn)的智慧排水系統(tǒng)發(fā)揮了重要作用。梅汛期以來,梅城鎮(zhèn)暴雨頻發(fā),該系統(tǒng)實現6次成功溢流預警,平均提前82分鐘完成推送,避免了污水溢流、城市內澇的發(fā)生。同時,系統(tǒng)上線后還完成了14次管網實時情況的樣本自動采集、數據自動分析、報告自動推送,實現了整座城市地下管網運行狀況的實時監(jiān)控與管理。
在泄洪防汛期間,建德市通過數據協(xié)同治理和部門聯(lián)動,利用“城市大腦”平臺為泄洪防汛工作保駕護航,建德市數據資源服務中心歸集了政法委、水利局、氣象局、應急局等相關部門數據共計380多萬條,接入了8003路監(jiān)控視頻,涵蓋全市256個村(社)、1處地質災害點、26處危險源、206條河道、156個水文站點、165個雨情站點、18個堤防、802個山塘、150個水庫。因此,建德市做到了預警有“數”:對超過汛限的水庫點位,啟動報警功能閃報警燈,超過預警水量后立即發(fā)送短信到應急、氣象、水利等單位負責人手機上;監(jiān)控有“數”:在監(jiān)控全市各水庫、新安江沿線、各村(社)情況同時,利用高空球形攝像頭360°旋轉、26倍拉近功能無死角了解泄洪后全市情況,讓關聯(lián)應急資源“看得見”,應急指揮流程“理得順”,現場情況“管得住”,高清攝像頭在檢測水位點時發(fā)現市民圍觀情況,指揮部及時通知相關值守人員勸散。
杭州市蕭山區(qū)臨浦鎮(zhèn)位于水庫下游,為了提醒做好7月8日新安江水庫9孔全開泄洪的準備,浙江省杭州市蕭山區(qū)臨浦鎮(zhèn)派出所副所長林祥瑞介紹:“以前是挨家挨戶上門通知汛情,現在可以‘一鍵’通知,我們能把更多精力用在跑一線、查危房了。”林祥瑞說,手機辦公軟件能大大提高通知效率,而居民群眾也能和基層干部共享軟件平臺,將所見安全隱患一鍵上報職能部門。
桐廬是新安江泄洪后洪水流經的下游縣區(qū)之一,由于桐廬地處新安江、蘭江雙江匯流之處,防汛抗洪形勢嚴峻復雜,全縣42萬人口原本預測需要轉移15萬,給基層干部群眾帶來巨大壓力。后來浙江省氣象、水利專家連夜對受災范圍和程度精準計算,利用數據平臺和數據化地圖推演模擬出哪些地方會被淹,最后精準到7個沿江鄉(xiāng)鎮(zhèn)11個轉移重點區(qū)域,轉移人數從15萬人變成了2萬多人,精準轉移不僅保證了百姓群眾的生命和財產安全,還大大提高了基層防汛工作效率。
此外,今年5月,浙江省安吉縣225個避災安置場所全景地圖在高德地圖全部上線。通過VR(虛擬現實)技術對避災安置場所進行設置和管理,災害來臨時,受災群眾可以高效準確地通過地圖導航,找到就近的避災安置場所。
{{item.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