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準測量的原理
水準測量的原理實際上就是利用儀器獲得水平視線,來測定兩點間的高差,依據(jù)已知點的高程,求待定點的高程。
如圖所示,A點的高程已知,要想獲得B點的高程,可以在A、B兩點之間安置一臺可以得到水平視線的水準儀,設(shè)水平視線截在兩標尺上的讀數(shù)分別為a、b(標尺的零點在底部)。顧及A、B兩點間的距離很短,可用水平面代替待大地水準面。過A點做一條水平線,由圖可知A、B兩點的高差為
hAB=a-b
是不是很容易理解?接下來是知識點,拿出筆來……
當水準測量的前進方向由A到B時,則A點叫做后視點,其上的標尺讀數(shù)a為后視讀數(shù);B點叫做前視點,其讀數(shù)b為前視讀數(shù)。前后視與儀器位置無關(guān),只與水準測量的前進方向有關(guān)。方向決定結(jié)果!所以,在水準測量中規(guī)定:
高差=后視讀數(shù) - 前視讀數(shù)
這一規(guī)定已使高差的正、負號隨著確定,這是因為高差本身可正、可負,但是由圖可知,若A點低于B點高,相應(yīng)后視讀數(shù)(a)大,前視讀數(shù)(b)小,因此高差為正數(shù),反之為負。這個是很好理解的吧!
每個人都難免犯錯,那么為了避免在計算中發(fā)生正負號的錯誤,我們應(yīng)該怎么怎么做呢?很簡單,在書寫高差的時候,必須注意h 的下標。hAB表示從A到B的高差,hBA表示從B到A的高差。水準測量的方法分為中間水準測量和向前水準測量。
將儀器安置在標尺之間進行水準測量,叫中間水準測量,主要用于高程控制測量,上圖就是中間水準測量。將儀器安置在A、B兩點中的任何一點上來進行測量時,叫做向前水準測量,這一方法應(yīng)用于工程測量中的高程放樣。
轉(zhuǎn)點、測站、測段
知道原理之后,我們再來說說在實際測量中會遇到的一些名詞的解釋。
在水準測量中,當兩點間距離較遠或者較大的時候,僅安置一次儀器不能求得高差,這時候需要加設(shè)若干臨時的立尺點,作為傳遞高程的過渡點(p1,p2,p3……pn),稱之為轉(zhuǎn)點。每安置一次儀器,叫做一個測站。在水準線路中,從已知點到待定點或者從待定點到待定點之間,稱為一個測段。如下圖所示,欲求A、B兩點間的高差,選擇一條施測路線,用水準儀依次測出每一測站的高差。
hAB=hAP1+hp1p2+……+hpnB
連續(xù)應(yīng)用中間水準測量以求得兩點間高差的方法,叫做復合水準測量。水準測量在絕大多數(shù)情況下都是按照這種方法進行的。
如圖所示,每一測站上的視線方向與水準面切線方向平行,所以整個水準路線上水平視線與大地水準面一致,所以又稱為水準測量為集合水準測量。
我們知道,在實際的測量中,并不能總是在理想的狀態(tài)下,實際測繪中會受到許多因素的影響,接下來我們就看看再實際的測繪中,哪些因素會產(chǎn)生影響,我們應(yīng)該怎樣進行避免。
地球曲率的影響
在圖一中,將大地水準面當做水平面,因而可以用hAB=a-b來計算高差。但實際上,大地水準面是一個曲面,一個測站上的水準測量應(yīng)該如hAB=hAP1+hp1p2+……+hpnB,圖中用圓弧表示過A點的大地水準面。因為θ角很小(AB 相距200m時,θ≈6″),故A、B兩點樹立的水準尺接近于平行,實際此時的高差hAB為:
hAB=a-b-△hAB
式子中△hAB是地球曲率的影響值。
從過A點的水準面與測站垂線的交點處做切線,由圖可知:
則,上式為地球曲率對一個測站的影響。若Sa=Sb,則△hAB=0,說明當后、前視距相等時,地球曲率對一個測站的高差影響可以相互抵消。
對一條水準路線而言,如二圖所示的情形,則有:
以上三個式子不同之處是,用后、前視距差的綜合替換每站的后、前視距之差。實際工作中將Σ(S后-S前)加以限制,以使△hAB不致過大。由于S后-S前表示每一測站的后視距離減去前視距離,它可正、可負,只要作業(yè)中隨時注意它的積累,將Σ(S后-S前)限制在某一范圍并不十分困難。例如S后+S前平均為200m,Σ(S后-S前)≤10m時,△hAB=≤0.16mm,以普通水準測量對成果的精度要求而言,這樣的誤差可以忽略不計。
大氣折光的影響
除了地球曲率對水準測量有影響外,大氣折光也有影響。在水準測量的原理中,我們是以直線來描述視線的,然而由于空氣的密度從上到下是不均勻的,受到大氣折光的影響,視線不是一條直線,而是一條曲線。如下圖,當后、前視距離相等時,大氣折光的影響是△A≈△B,,所以大氣折光的影響可以相互抵消。
{{item.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