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伯網訊 “我國地理信息產業(yè)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發(fā)展機遇。”國家測繪地理信息局宋超智副局長近期表示。
9月,國家發(fā)展改革委與國家測繪地理信息局聯合編制的《測繪地理信息事業(yè)“十三五”規(guī)劃》正式印發(fā)實施。
作為集結了現代測繪技術、信息技術、計算機技術、通訊技術和網絡技術的綜合性產業(yè),地理信息產業(yè)覆蓋了GIS(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地理信息系統)、衛(wèi)星定位與導航、航空航天遙感以及傳統測繪等多個領域,將人們的生存環(huán)境以數字的形式展現眼前。從“高大上”的“資源三號”衛(wèi)星、“天地圖”;到利用遙感分析草原沙化情況、通過監(jiān)測交通大數據協調緩解城市擁堵;再到公共自行車的調度和3D故宮的游覽,都離不開它。
十二五以來,我國地理信息產業(yè)的產值年增長率超過20%,企業(yè)的數量逐步增加,人才隊伍不斷擴大,上市掛牌企業(yè)突破百家,資本與產業(yè)的合作不斷深化,國家層面的支持政策日趨完善。
當前,新四化的推進、《關于加快推進生態(tài)文明建設的意見》等戰(zhàn)略的部署,為地理信息產業(yè)提供了重要的政策保障;移動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等科技創(chuàng)新,為其帶來了強有力的技術支撐。
另一方面,社會公眾對地理信息應用需求的迅猛增長,更多人開始掌握這門技術、更多地區(qū)開始使用地理信息平臺、更智能友好的操作系統不斷上線,讓這一產業(yè)呈現勃勃生機。
潛力股
一次地理課,讓華東師范大學第二附屬中學高一學生黃海軒學到了關于板塊運動的知識;一部叫做《末日崩塌》的美國電影,給了他更多的啟發(fā)。
“電影里的研究人員通過監(jiān)測地震、在地圖上做標識并結合板塊構造學說,判斷出新的板塊邊界即將產生。那么,我能否找到地震和火山空間分布與板塊邊界實際位置之間的關系?”黃海軒開始行動。
第一步,根據老師推薦的ArcGIS for Desktop桌面軟件與ArcGIS Online云平臺作為工具,以“板塊”為關健詞在后者搜索,找到了世界范圍內的火山分布圖、地震分布圖、洋底地質年齡分布圖與全球地形圖。
第二步,在中國地震臺網數據共享網站上找到最新的全球地震數據,將數據撒在地圖上,形成最新的地震數據圖層。以世界地圖為底圖,把火山和地震圖往上疊加,通過火山、地震以及不同地形的分布情況繪制大致的板塊邊界。
第三步,將繪制板塊邊界圖和實際板塊圖進行疊加對比,可以看到其形狀走向大致吻合,一些地方存在差異,得出結論:地震和火山并不一定是在板塊邊界發(fā)生的,并進一步發(fā)現絕大多數的火山都不是分布在板塊邊界上面,而是分布在板塊邊界靠大陸的一旁。
“當地理信息被直觀展現在地圖上,空間特征立刻變得容易觀察和分析,假如這樣的地理信息軟件可以走入中學的課堂,那中學的地理教學會變的更加的便捷和有效。”黃海軒帶著他的《地圖故事——在板塊邊緣尋找地震》,成為第十四屆Esri中國用戶大會演講嘉賓中唯一一名受邀的在校高中生。
聊城大學2016年的畢業(yè)生霍一心和他的伙伴韓明揚則把杭州公共自行車作為了自己的研究對象。
“8萬輛自行車,每天上萬甚至十幾萬的交易數量,逐漸暴露兩個問題:系統出現早晚高峰,增加調度壓力;歷史運行數據蘊含的空間信息沒有得到分析,難以為今后發(fā)展規(guī)劃提供支持。”霍一心說。
他和伙伴將系統分為站點管理、站點監(jiān)控、站點調配和歷史數據分析四大模塊,借助地理數據服務與數據算法分析自行車的空間運行規(guī)律。
“我們生成了單一時段熱度圖與全天熱度動態(tài)圖,挖掘出自行車系統在空間上的運行規(guī)律,提供系統運行高峰遷移規(guī)律的參考;基于空間位置的自行車調度與信息管理方案,還能為選點提供決策支持。”霍一心說。
時空云
湖南衡陽一共有多少棵景觀樹?有多少個公共廁所?多少個人防疏散地?
一套“數字衡陽市縣一體化地理信息公共服務云平臺”給出了全部的答案。
事實上,當2013年12月份衡陽市一級的數字城市建設圓滿通過驗收時,“數字縣域”的建設進程阻礙重重:縣域缺資金、缺人才、缺技術,時間也相當緊迫。
“為了降低總體投資、縮短建設周期、減少應用難度,我們定了幾個原則:標準一體化、軟硬件一體化、數據一體化、應用一體化、運維一體化,其中最重要就是實現硬件、軟件、平臺一體化。”衡陽國土局測繪科科長劉彥說。
由市一級提供技術和平臺建設,縣一級負責基礎數據生產、更新和相關應用體系建設,基本測繪數據、政府各個部門的行業(yè)數據、物聯網的感應數據在云平臺全部匯集,從而實現市、縣兩級系統的一體化。
平臺提供三類服務:數據服務整合了全市農業(yè)、工業(yè)、公安、水利等各領域350多個專題的數據,全市信息一覽無遺;功能服務為用戶提供空間分析、幾何處理、圖層疊加等多種功能;“云服務”將部署在云平臺上的各類數據和強大的功能以Web服務的形式提供給用戶。
很快,云平臺有了用武之地。衡陽依法拆除全市違法違章建筑,需要摸清“兩違”建筑的家底。
衡陽國土局先是利用航飛技術,制作了市級600平方公里0.2米分辨率的高清影像圖和1:2000地形圖;再是制作了市、區(qū)、鄉(xiāng)、村四級基礎底圖共198幅,并將底圖作為“兩違”檢查圖基礎底圖發(fā)放到各城區(qū)和園區(qū);然后通過實地核查和動態(tài)巡查的方式,對每一處變化都進行全面統計并建立數據庫;每月匯總一次數據,不斷更新和掌握最新的“兩違”建筑動態(tài),實時監(jiān)管,使區(qū)縣處罰違法違章建筑做到“有圖有真相”。
用途遠不止于此,這套云平臺還可以結合路網數據與公安部門的高清攝像頭監(jiān)控,模擬出罪犯軌跡,助力平安城市建設;還可以通過安裝GPS即時追查每輛公車的方位和動態(tài),保障公車改革、打擊腐敗。
9月21日,湖南省國土資源廳對這一平臺進行驗收時這樣評價:項目建成了數字衡陽時空信息大數據中心,實現了市縣地理信息一體化管理、共享和協同服務,為全國其他數字城市建設提供了可借鑒、可推廣的經驗。
“大數據的題中應有之義不是大,而是數據之間的關聯及其發(fā)掘。實現了城市真真正正的精細化管理,才能成為智慧城市的核心組件和功能。”劉彥說。
去年,國務院印發(fā)的《促進大數據發(fā)展行動綱要》提出深化大數據在各行業(yè)創(chuàng)新應用,提升政府治理能力。但一直以來,跨部門的大數據使用和信息化合作,對基層而言是個復雜課題。這套“數字衡陽市縣一體化地理信息公共服務云平臺”,打破了單一部門使用數據的局限性,實現了地理信息數據資源的跨部門共享,把警用地理信息平臺、12345政府服務平臺、數字城管、電力設施查詢、山洪災害監(jiān)測預警、人口網格化管理服務平臺的資源全部整合,化繁為簡、操作簡單。
下一步,這套系統將參加國家測繪地理信息局的時空信息云平臺建設評審,使“數字衡陽市縣一體化地理信息公共服務云平臺”,從地理云,真正成為時空云。
智能GIS
“任何一件事情都在某一個時空點上發(fā)生,凡是與空間位置有關的信息,全部可以納入地理信息的范疇。地理信息產業(yè)是一條產業(yè)鏈,也是一條生態(tài)鏈。”Esri中國副總裁兼首席咨詢專家蔡曉兵說,時空維度的加入,讓決策者面對信息有了更好的洞察力。
以手機用戶為例,憑借傳統數據庫,運營商很難知道用戶的分布、消費的差距并由此做出投資決策;數據空間化后,手機定位和手機數據綁定在一起,幾億用戶如何分布一目了然,還能實時顯現出變化趨勢。
從產業(yè)的角度,地理信息可以分為采集、管理、應用和共享4個環(huán)節(jié)。遙感衛(wèi)星、無人機、測繪隊伍和公司通過各種方式進行空間數據的采集;然后通過統計、建庫、制圖、分析,總結數據的意義、變化趨勢以及它們和經濟社會環(huán)境的關系;更進一步,數據被用于科學研究、政府規(guī)劃、城市運營等方面;最后,數據在網絡環(huán)境以服務形式對外發(fā)布,讓更多人接觸和使用,發(fā)揮出更大的價值。
“上有數據公司,下有系統二次開發(fā)集成,GIS平臺可以說是中流砥柱。”蔡曉兵說,提供GIS軟件平臺和服務的Esri,客戶覆蓋60多個行業(yè),除了傳統的國土、城市規(guī)劃、林業(yè)和農業(yè)外,稅收、工商、銀行、汽車、快餐等行業(yè)的客戶數量都迎來了爆發(fā)式的增長——
將企業(yè)注冊地址空間化到地圖上后,工商部門將其與稅收聯系在一起,看到納稅大戶在哪里集中、公司怎么變動注冊地、新注冊企業(yè)出現在哪里,通過這些信息來驗證城市與產業(yè)規(guī)劃的效果,便于政府更好地調控和決策;
車企把海量的客戶數據與城市地圖疊加,在最貼近客戶的地方開設合適規(guī)格的網點,優(yōu)化零配件供應鏈、結合經銷商采購的頻次和需求量選擇倉庫的位置以及決定運輸車隊的運輸路徑;
為DHL更好地規(guī)劃送貨路線;為快銷連鎖企業(yè)選擇最佳的門店的店址;幫石油公司分析在哪鉆孔最好以及哪條管線出了故障……如今,500強企業(yè)中有2/3都是Esri的用戶。
“GIS正在成為一種基本語言,幫助我們建立一個更加智能的世界。整合了很多新技術的GIS,正變得愈加智能。”Esri創(chuàng)始人、全球GIS行業(yè)先驅Jack Dangermond說。
首先,與物聯網結合后,GIS可以從傳感器、攝像頭、感應芯片等集成海量的實時信息和數據,測量事物的運動變化;
其次,移動互聯的發(fā)展讓各個智能終端獲得GIS提供的數據和處理,把所有人連接起來;
再次,結合大數據和云平臺,GIS獲得了更大的對空間數據分析和展示的能力,進行地震預警、預告降雨、洪水分析等,幫助人們快速響應。
另外,GIS還能應用于規(guī)劃、幫助城市管理者作出決策,以及讓個人、企業(yè)、社群緊密聯系,跨組織和地域進行協作。
“通過網絡,GIS從一個信息系統成長為開放平臺,把所有分布式服務整合到一起,跟蹤每一個正在運動和變化的事物、并將這種變化連接到網絡上。這一分享地理信息的應用,對數據的理解和解釋已不僅僅是地理的內容,它能讓我們以更高效的方式來了解我們的世界、進而改變我們的世界。”Jack Dangermond這樣說。(整理丨泰伯網 宋澤 來源丨中國經濟網)
相關閱讀:
{{item.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