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yè)的核心數(shù)據資源,會不會讓其它企業(yè)免費使用?一旦被免費使用, 企業(yè)該怎么做?告上法庭,訴其侵權,妥妥的。這不,百度地圖就成了被告。
近日,大眾點評網的所屬方上海漢濤信息咨詢有限公司將北京百度網訊科技有限公司運營的“百度地圖”及“百度知道”告上了法庭,稱對方的行為構成了不正當競爭——打開百度地圖,輸入一個商家地址,就可以看到其他網友的點評。浦東法院一審開庭審理了此案。
大眾點評已是騰訊系大紅人,將百度告上法庭也說得通。
2014年,騰訊宣布與大眾點評戰(zhàn)略合作 持后者20%股份,2015年10月8日兩者聯(lián)合發(fā)布聲明,宣布達成戰(zhàn)略合作,共同成立“新美大”。今年1月,美團與大眾點評共同成立的新公司表示已經完成33億美元的新一輪融資,由騰訊等領投。顯然,大眾點評儼然成為了騰訊系的重要成員。用戶點評和商家數(shù)據這樣的核心資源怎能讓騰訊系之外的第三方獲利?
豈能不勞何獲?封閉才是常理
2015年,在百度地圖和各個垂直應用的夾攻下,大眾點評宣稱要把包括用戶點評和商家數(shù)據這些核心資源開放。然而,事實上,此開放被譽為偽開放,因為商戶點評和數(shù)據獲取的API被各種限制嚴苛,然而,大眾點評這樣的做法,卻并非首例。
即使是在已經形成比較成熟的開放環(huán)境的美國,大眾點評的同行Yelp也不敢在開放這條路上走得太遠。雖然它已經在07年就開放了API接口,但是看看它的規(guī)定條款,只會比大眾點評更繁瑣,連移動應用和企業(yè)工具都有專門的條款約束。什么“數(shù)據不能緩存”、“不能批處理調用數(shù)據”、“用戶不能通過第三方提交數(shù)據”。
用API去建一個人們點評本地商家的網站,復制大眾點評的模式?別做夢了。
雙方博弈
大眾點評網的運營公司漢濤咨詢認為,“點評內容”是公司花了十余年,投入數(shù)億搭建并運營取得的成效。而百度地圖和百度知道大量地復制使用了該信息,是零成本來獲取了原告所擁有的“著作權”內容,構成了不正當競爭。請求法院判令百度及百度知道停止侵權行為,共同賠償大眾點評網損失9000萬元,并刊登公告認錯。
對此,百度方的代理律師則認為,百度與大眾點評網沒有形成競爭關系,搜索到了相關信息后,后臺進行選擇性的呈現(xiàn)部分內容,用到了大眾點評網上的一些信息,使用的方式是合理的。百度代理人還表示,在百度地圖上的顯示內容,不但沒有損害到大眾點評網的利益,而且還有益對方。
在庭審過程中,雙方主要圍繞原被告是否存在競爭關系、百度地圖及百度知道這樣的行為是否正當、這個行為是否對大眾點評網造成了損失等焦點問題展開了激烈爭辯。
數(shù)據資源侵權案件頻發(fā)
近年來,數(shù)據侵權案件頻發(fā)。無獨有偶,去年,曾被谷歌以13億美元收購的以色列在線地圖公司Waze被熱門智能手機應用PhantomAlert告上法庭,被控竊取后者數(shù)據。PhantomAlert宣稱,Waze在未獲得許可的情況下使用其“興趣點”數(shù)據庫中的數(shù)據,構成侵權行為,但此事并未有公開裁決,結果不甚明朗。
在這樣一個數(shù)據為王的時代,數(shù)據資源還要講究一定的封閉性。否則,知識產權難以保障,各個平臺的獨特性也將不復存在。正所謂臥榻之側,豈容他人安睡? 期待案件的最新進展。(文|3sNews 龍薇)
{{item.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