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晚上股權眾籌融資管理辦法(試行)——以下簡稱“股權眾籌管理辦法”或“管理辦法”——出臺,立馬迎來了全網媒體的洶涌報道。大量報道及解讀中充斥著“門檻過高”“監(jiān)管過嚴”“股權眾籌藥丸”的文傻式標題,更有所謂權威人士或曰專家提出了聽上去很完美的建議比如“用規(guī)定投資占資產比例取代投資人準入門檻”、“限制人數就別限制金額、限制金額就別限制人數”等……
早上看到這些鋪天蓋地的錯誤報道的時候,我想的不是股權眾籌該規(guī)范了,真是財經記者應該被清洗。
細心同學也許會發(fā)現,今天見報見刊見網的幾乎所有言論都并非來自業(yè)內最權威人士。國內股權眾籌平臺數量少說也有20多家,成立最早如今也最大的兩家——天使匯和創(chuàng)投圈啥都沒說,成立于2013年的后起之秀原始會也啥都沒說。根據2014年互聯(lián)網股權眾籌報告,這三家大平臺可謂行業(yè)第一梯隊,占據了市場80%以上的份額。
如今這么沉默,看來已經在默默等死了……
誰信誰傻。
什么是股權眾籌?
股權眾籌在如今的中國距離主流融資方式之一的地位還很遙遠,股權眾籌管理辦法發(fā)布之前,這玩意兒一直被人懷疑是非法集資。事實上如今操作出了問題仍然會變成非法集資,這玩意兒受證監(jiān)會約束的。
因為A輪往后的融資會被大型投資機構介入,股權眾籌主要集中于天使輪階段,一般人可以將其理解為“私募股權的互聯(lián)網升級”或者“大型多人在線天使投資”。換句話說,這是一種狹義的投融資行為。只要是投融資行為,自然涉及到風險。
天使投資的風險?
傳說中的以一搏十。投十個項目,九個死一個賺,就有收益。比50%以上的的P2P還刺激。考慮到大量的失敗項目,國內天使投資的平均收益大概在30%左右。讀過國內天使投資導師一夜暴富故事的人們都曉得,單個項目的收益怕是有幾十上百倍;也就是說,顆粒無收的項目大概不止九成……
和股市相比?
在這個股市都掛著大牌子寫“股市有風險入市需謹慎”的國家,在這個人們熱衷于銀行存款對保險不屑一顧從而常常一病回到解放前的國家,人們對風險的敏感度有多低可以管窺。你把天使投資的風險說到天上,一般人理解的結果無非是“哦!賺了就是一百倍”而已。
所以你說這是適合一般人玩兒的游戲?
別以為股權眾籌帶個“眾”字兒就是眾了。有人就不服,告訴我“嘿,眾籌不就是誰都能參與么,我那天在京東眾籌那個燈泡,現在都發(fā)給我了,除了不亮哪兒都挺好的”。
先分清楚股權眾籌和回報式眾籌的區(qū)別吧
股權眾籌是獲得投資的方式,是一種投融資行為,這個剛才講了。
而回報式眾籌是預售、是團購、是一種消費行為,與投資有著本質上的差別。
“鯨魚不是魚”。你這么理解就行了。
在中國這個老太太買股票賠了都要一哭二鬧三上吊的地方,人們的眼里只有錢沒有風險。你讓他們盲目地參與股權眾籌,就等著“股權眾籌平臺辦公樓遭遇數百民眾放火焚燒只因欠債不還”的新聞出現吧。你說,哎,不是股權么,怎么成債權了?我可以講,今天很多發(fā)文批管理辦法的媒體和個人顯然就是股權債權傻傻分不清楚。
當然了,并不是說他們真的分不清楚,不是說他們智商或知識儲備有問題(當然也不排除)。各位看官慢猜,我就不誅心了。
硬要說的話天朝發(fā)什么新法規(guī)都會被噴,這么理解好像也對。
美國的眾籌門檻
來看看美國JOBS法案(美國股權眾籌方面的法律)對投資人的規(guī)定:
區(qū)分認證投資人與非認證投資人,并分別限制單個投資者在12個月內被允許投資于股權眾籌類企業(yè)的投資額上限。對于年收入或凈資產低于10萬美元的非認證投資人,Jobs法案設定的投資上限為2000美元,或年收入/凈資產的5%,三者以高者為準。對于年收入或凈資產高于10萬美元的認證投資人,Jobs法案設定的投資上限為年收入或凈資產的10%,但最多不超過10萬美元。這相當于政府為投資者止損,控制他們的最大損失上限。
非得說美國人面對風險比較理性的話政治不太正確,但你要說中國人處理風險的方式更妥當我覺得也不會是公允的。那么你至少跟先進榜樣學習下吧,然后你告訴我不應該設投資人門檻,你說你有沒有良心。
而且聰明的同學們也許都發(fā)現了,Jobs法案對于投資上限的設定其實是很難執(zhí)行的,你無法控制投資者在多家平臺進行多項投資。哦對,很難執(zhí)行是說美國,至于某些個稅都征不上來的國家是不可能執(zhí)行的。你假模假式地規(guī)定這么復雜的門檻,奧卡姆剃刀知道么?
真的不如直接核算凈資產。簡單粗暴。
你連天使投資都玩兒不了,就別玩兒線上版天使投資了
天使投資人都是什么人?你要說是土豪就太不了解行業(yè)了。
國內的天使投資人基本都是成功的前創(chuàng)業(yè)者、知名企業(yè)高管或者投融資行業(yè)多年從業(yè)者,比如雷軍、周鴻祎、王思聰這個級別的,再不知名也是Facebook早期員工分了幾千萬美元回國玩耍,不能再窮了。
客觀上講不光因為錢。他們對項目有判斷力,有身份有地位,即便項目失敗了也能歸結為意料之中情理之外的失敗,大家好聚好散,而不是我不聽我不聽我不聽你解釋。
即便用上了互聯(lián)網,股權眾籌也沒辦法扭轉行業(yè)中存在的巨大的信息不對稱,沒辦法提升你對風險的認知和對項目的判斷能力。如果你連線下的天使投資都玩兒不轉,盲目線上投資的結果比遭受互聯(lián)網詐騙更可怕。
也是為了人家企業(yè)好
創(chuàng)業(yè)者又不傻,中國有錢人那么多,錢是一樣的,為什么不選牛逼的人?戴志康投你和周永康投你能是一回事兒么(好吧至少到了今天肯定不是一回事兒)?不光是融錢,也要融背書,融丫一句話,融個安全感——結婚也不能只看錢啊。實際上,投資人背后的投資機構資源、政府資源、渠道資源、人才資源、媒體資源都是絕大多數創(chuàng)業(yè)者不具備的,投資人自己牛逼的技術、牛逼的管理經驗和牛逼的預見性也能給創(chuàng)業(yè)者帶來莫大的幫助,比一群平頭老百姓真的玩兒所謂眾籌強多了。
你說那不耽誤啊,不耽誤個毛線!
投了你的人都是你的股東。隔壁賣雞蛋的王大爺成了你股東了,要指導你的公司怎樣做新一代的O2O,股東大會上提交了互聯(lián)網荷包蛋的企業(yè)方向——你受得了么。
真的不能光看錢,就算不是那么極端的例子,和創(chuàng)業(yè)者所屬行業(yè)不同的大土豪給了你巨量投資,你司遭遇了外行指導內行的悲劇,多少錢完蛋也就是個遲早。
再加上創(chuàng)業(yè)者有對股東披露信息的義務。如果你的股東團隊魚龍混雜人數過多,你這信息不脛而走的可能性就會無限上升。如果你的某位股東同時投了你和你的競品,你就等著完蛋吧。
所以你真的以為這辦法不行?
股權眾籌真的只面對高富帥的,普通人不在“眾”的范圍內。不信你去翻三大家平臺的投資人認證規(guī)矩,再回來噴我也不晚。
要死的是誰?就跟團購洗牌一樣,最好的活著,其他的全都死。
看看你們采的所謂權威人士,都是國內股權眾籌行業(yè)里二三四五梯隊跟著喝湯的平臺CEO,現在行業(yè)起來改大火炒喝不到湯了非要說鍋漏了。
哦你還說國資券商也會介入
第一梯隊也要完蛋是不是?其實國內這幾十家股權眾籌平臺,單從地域來講覆蓋的也就是北上廣深,北京扎堆了10家左右,最大的三家全跟這兒。投融資可不真是光線上耍耍就能搞定的,其實外地項目還是很難通過現有平臺獲得融資。券商加進來,對于全國的創(chuàng)業(yè)者是個好消息,利國利民啊。至于第一梯隊會不會死……這個市場其實還挺大的,考慮到國家這兩年狂推創(chuàng)業(yè),蛋糕會越做越大。我只能說第一梯隊翻轉騰挪的空間還是有的,能不能在不算太厲害的競爭中活下來,要看他們的手腕了。
真的,任何行業(yè)里,最優(yōu)秀的從業(yè)者不會被一個自律性法規(guī)給克死的……人家早就走在法規(guī)前頭了。(評論尸)
{{item.content}}